第一列十個方陣,及第二列十個方陣,總計一千名士卒,聞馮習號令,幾乎同時邁開雙腿,方陣以矛楯、戟楯當先,弓弩居中,刀楯在後,如牆向前推進。

第二梯隊的霍篤部,第三梯隊的魏延部緊隨其後……

中軍一動,兩翼的蔡升、韓廣自然不甘落後,同時俱進。

二百五十步、二百步、一百五十步……

當方陣距離敵人陣地一百二十步時,鼓聲節奏突然加快,原本徐緩而進的劉景軍士卒,腳步亦隨之加快,變成了快速疾行。

蓋因一百二十步,已經進入六石及以上重弩的打擊範圍,事實上單單六石弩,射程就已經達到了一百八十步。不過這個距離,先不說殺傷力如何,想要射中人,其難度實不亞於百步穿楊。一百二十步,是漢軍經過實驗,制定的重弩最遠施射距離。

然而預想中的箭雨並沒有出現,只有零零落落的箭矢襲來,劉景軍方陣前排士卒頭戴兜鍪,身披襦鎧,手持大楯,堪稱全副武裝,飛越百餘步,變得軟綿無力的竹矢幾乎造不成傷害。

這也正常,烏滸人雖有制弩工藝,但技術遠不及漢人精湛,他們制弩的材料,用的是交州盛產的棘竹,其皮甚厚,烏滸人破棘竹以作弩,長四尺餘,名曰“孤弩”,射程只有百步左右。

劉景軍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千載良機,一座座方陣中,絃聲絡繹不絕,一支支弩箭電射而出,筆直向著對面的敵陣飛去。

烏滸人不戴兜鍪,僅以粗布裹頭,披甲率也不高,十中一二而已,且主要是以皮甲為主,不過他們幾乎人手一面藤盾,使劉景軍的弩箭打擊未能取得成效。

一進入百步,雙方弓弩立時火力全開,剎那間絃聲如霹靂,飛箭如雨集,即便以劉景軍護具之精良,亦不免傷亡激增,烏滸人更不用說,傷亡遠多於劉景軍。

八十步、六十步、四十步……

雙方戰鬥越發激烈,劉景軍士卒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不小的傷亡,這樣的環境下,哪怕性格再堅韌的人,也會倍感煎熬,然而劉景軍士卒既沒有發起衝鋒,也沒有減慢腳步,依然嚴格遵照鼓點的節奏,快步疾行。

士卒裝備的襦鎧、兜鍪、兵刃、盾牌,全部加在一起,重量幾達百(漢)斤,如果從過遠的地方發動衝鋒,可能剛衝到敵人陣地就已筋疲力竭了,面對以逸待勞的敵人,無異於待宰羔羊。

是以經過無數前人得出的經驗,步卒衝鋒以二十步為最佳。

行於方陣最前方的旗手是烏滸人的重點攻擊物件,已陣亡多人,不過旗手一死,馬上就會出現繼任者,如此反覆。

“殺……”當方陣推進至二十步,旗手們無一例外高舉旌旄,以楯護身,發動衝鋒。

“殺……”

方陣前端的矛楯、戟楯甲士,尾隨旗手之後,迎著狂風驟雨般的箭矢,衝向交州軍陣地。

“殺……”弓弩手射出最後一支箭後,拔刀出鞘,緊跟矛楯、戟楯甲士腳步,殺向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