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孫賁已暗中寫信給胞弟孫輔,讓他出兵從後突襲宜春,心裡抱著誘敵深入的念頭,沒有沿途阻擊,而是放任諸葛亮大軍一路暢通無阻的抵達南昌城下。

此時四方之兵已陸續趕來南昌,孫賁自將萬人據守南昌,而韓當、蔣欽二人則率兵四千,別屯東面湖畔,與南昌互為犄角。

孫賁與豫章文武站在南面的松陽門樓上,遙望城外,只見一支旗甲鮮明,車馬眾多,軍容鼎盛的大軍沿著贛水東岸而來,煙塵鋪天蓋地,行伍不見首尾。

孫賁觀察許久,收回目光,和左右嘆道:“荊楚一支偏軍,尚有如此軍勢,實難想象劉景親領之軍,該是何等的精銳。太史子義以數千兵卒,對陣劉景數萬精銳,敗於其手不冤也。”

“明府何必長他人志氣,我看楚賊並無出奇之處,明府何不趁楚賊新到,立足未穩之際,募敢死開門逆擊之,以挫其鋒?”開口說話者乃建昌縣長潘璋,“璋願親率敢死,突襲賊軍!”

潘璋兗州東郡人,出身貧寒,性博蕩嗜酒,勇力過人,孫權十五歲初出茅廬時,他就追隨左右,可謂是孫權的“潛邸之臣”。因此孫權繼位江東後,潘璋立刻跟著飛黃騰達,歷任別部司馬、吳巿刺奸,再轉守諸縣。

“常聞潘建昌放蕩好大言,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五官掾徐平一旁出聲譏諷道。

潘璋為人粗暴,其自恃孫權心腹,常自行其是,不尊守法度,讓徐平很是看不慣,數次在孫賁面前指責他,兩人由此結怨。

潘璋聞言勃然大怒,手按刀柄,虎目圓瞪。徐平不加理會,他出身豫章徐氏,豈會畏懼潘璋這個兵子,對孫賁道:“城外楚軍持軍整齊,紀律嚴明,明府乃知兵之人,應知冒然出擊,有敗無勝,反而大傷我軍士氣……”

潘璋聽不下去了,直接打斷徐平的話,喝問道:“足下畏敵至此,難道是想效仿徐宗麼?”

徐平見潘璋拿投降劉景的族兄徐宗來挖苦他,也是大怒,正要回擊,孫賁急忙制止,大敵當前,文武失和,這怎麼能行。

孫賁分別對他倆進行安撫,而後一手拉著一人,肅容說道:“今楚賊已兵臨城下,南昌有傾覆之危,還望諸君能夠暫時摒棄私怨,一致對外,共拒大敵。”

“諾。”不惟潘璋、徐平二人,左右文武皆齊聲應道。

潘璋口中答應,面上卻猶有不平,被徐平這麼一攪合,出擊的提議,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

“豎儒!我早晚必殺之!”潘璋心中恨恨道。

諸葛亮乘坐素輿,直抵松陽門外,遙望少年時代生活過數月之久的南昌,心中感慨萬千。

當年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逃離南昌時,不過僕數人,車數乘,牛馬數匹;今日重回南昌,卻擁眾數萬,舟車千計,騎千匹。

“可惜南昌終非故鄉……”諸葛亮心下微嘆,琅琊,才是他魂牽夢繞的家鄉,也不知何時才能真正衣錦還鄉,榮歸故里。

即使諸葛亮堅信劉景乃命世之人,有主宰天下之象,卻也不認為短期內能夠打回徐州琅琊。

諸葛亮喃喃自語道:“先取豫章、廬陵,次取江東,而後便可規劃徐、豫,一步一步來……”

諸葛亮以自身做誘餌,暗伏精兵,在許昌城下停駐許久,左等右等,卻始終不見對方來攻。

諸葛亮哂然一笑,當即掉頭而返,於南昌以南數里外,臨近水源處一處空曠之地挖塹築營。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