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劉景任命為房陵太守,對黃射來說,無異於天降之喜,要知道,之前劉景可是打算將他留在身邊,看似重用,實則閒置。

而房陵郡雖地不過一縣,戶不過數千,可終歸是兩千石之任,黃射當然更願意外放房陵。

劉景將東三郡併入荊州,至此,荊州治下擁有荊南四郡(長沙、零陵、武陵、桂陽)、荊北四郡(南郡、章陵、南陽、江夏)、東三郡(房陵、上庸、西城),總計多達十一郡。

之後劉景又與黃祖、黃射、申耽聊了一會,直到大堂逐漸昏暗,需要燃燈照明,才結束會談。

黃祖、黃射父子從安遠將軍府中出來,既沒有返回自家宅邸,也沒有入住官舍,而是直接來到劉表別府,入靈堂為劉表守靈。

翌日清早,劉表出殯,黃祖、黃射父子更是親扶棺柩送葬。

劉景看在眼中,一笑置之。

這種心懷故主的行為,若是放在後世,或許會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然而放在極度重視“忠孝”的漢代,不但沒有性命之憂,且還會受到世人的高度讚揚。

劉景麾下右長史桓階、南陽太守趙戩都曾冒著生命危險為故主(孫堅、王允)收屍營喪,從而天下人交口稱讚的義士。

劉景當初誓死抵抗劉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為故主張羨報仇。

世風如此,劉景心裡不管作何感想,面上都要予以褒讚。

受劉表恩惠的豈止黃祖、黃射父子?劉景親自出席劉表葬禮,向外界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此舉徹底打消了襄陽士民心底的顧慮,是以劉表出殯之時,隨行車輛超過千乘,徒步者數萬,襄陽內外人山人海,場面蔚為壯觀。

劉表墓地位於襄陽城東門外二百步,儘管修建時間不算長,規模卻頗為宏大,前、中、後室和東、西耳室一應俱全,形制符合其鎮南將軍、荊州牧的身份。

劉表從來不是一個簡樸之人,其師王暢擔任南陽太守時,因南陽是光武帝鄉,貴戚眾多,風氣奢靡,王暢為糾正風氣,常常身著布衣皮褥,乘坐簡陋車馬。

對此身為弟子的劉表認為王暢行事過於激進,雖是出於好心,卻有“以儉逼下,強人所難”之嫌,勸說王暢遵循孔聖明訓“奢不僭上,儉不逼下”即可。

可惜劉表成為荊州之主,直接將當年的言論拋到九霄雲外,生活極盡奢雅,子弟並驕貴。

漢世厚葬之風極盛,百姓縱然傾家蕩產亦在所不惜,劉表生前享盡榮華富貴,死後即便基業覆滅,墓中仍陪葬了大量的金、銀、銅、陶、瓷等貴重物品。

今荊州初定,多年的戰亂導致州中倉庫空虛,劉景正為缺錢而發愁,見此不禁扼腕嘆息。

這些陪葬品全都是荊州的民脂民膏,它們應該有更大的用處,而不是毫無意義的埋入土裡。

王充《論衡·薄葬篇》中有言:“死人無知,厚葬無益。”

古人都能看清厚葬的弊端,劉景這個現代人自然不會看不清,他暗下決定,日後必須要對厚葬之風加以遏制,倡導薄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