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輔拜見將軍……”

竇輔四方臉,高顴骨,闊口寬腮,是典型的關中人樣貌,不過因他從小長於桂陽,卻是滿口的荊南口音,令劉景倍感親切。

劉景含笑道:“我起兵時,足下已北上,遺憾沒能與足下共事,好在現在也不算遲。”

竇輔對此亦深感遺憾,他這些年在襄陽,並不受劉表重用,但處閒職而已。

他當初若沒有北上,而是留在荊南,以他的出身、才能,絕對比現在強千百倍,說不定已躋身荊南重臣之列。

接下來趙戩又為劉景簡單介紹了一下身後的子侄。

京兆趙氏素來門風清正,趙岐、趙戩,莫不如此,年輕一輩雖比不上祖父輩,亦稱得上是可造之材,劉景一一溫言勉勵。

而後劉景隨趙戩入府,剛一落座,劉景就直接開門見山道:“自董卓亂國,九州崩裂,社稷淪陷。我雖不才,亦有安世定亂之心,然智術有限,急需趙君這樣的賢才輔佐。”

趙戩今已年過五旬,有重名於天下,曾入朝為尚書,輔國理政,也曾外放縣令,主政一方,尋常職位,根本打動不了他。

劉景為邀趙戩出山,欲舉其為南陽太守,可謂下足了血本。

當然,這裡的南陽,僅指劉表實際控制下的南陽地區,也就是原南陽郡西部,南起山都,北至武關,一共十一個縣。

眼下南陽境內盤踞著數萬戶關中流民,他們不納賦稅,不服勞役,常為寇盜,桀驁難制。趙戩是關中人,素有名望,他若出任南陽太守,能夠最大限度穩住你那樣局勢,不使關中人生亂。

趙戩本無意出仕,此前劉表屢次三番邀他出山,他都沒有同意,是以劉景雖親自登門,禮賢下士,仍不足以動搖其心。

只是,出乎他意料的是,劉景竟然有意拜他為南陽太守,如此一來,趙戩頓時猶豫起來。

沉吟片刻,趙戩心裡不由苦笑,他終究沒有潁容那般的操守,面對劉表許以的武陵太守之位,毫不為所動,一心守節不仕。

見趙戩答應出山,劉景喜形於色,道:“善!有趙君坐鎮南陽,我無憂矣。”

劉景繼而又拜竇輔為南陽析縣長,兩人正好一起上任。

屆時景會讓韓廣率兵與他們一道北上,沿途清剿地方,震懾不軌,韓廣的最終目的地是武關,武關乃荊州門戶,勾通關中的橋樑,必須要趕快掌握在手中。

劉景之後還要出城拜訪龐德公,是以沒坐多久便起身離去。

龐德公乃沔南高士,為人學識淵博,淡泊名利,更難得的是,其人有識人之鑑,諸葛亮、龐統、司馬徽皆為其門徒。

說實話,劉景最“怕”的就是這種人,說好聽點是淡泊名利,說難聽點就是胸無大志。當初一心想做隱士的好友劉瑍,可是讓劉景吃了無數次“閉門羹”,至今想來,還有些氣結。

儘管知道希望渺茫,但劉景還是決定試試,就算被拒也沒什麼,劉表都被拒絕無數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