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聘稱自己身為荊州大將,倍受恩遇,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國敗主降而毫無所為,心中既感悲痛,又覺恥辱,無顏早見劉景。

文聘這番話在外人聽來,倒也入情入理,卻不是他遲來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他在接到劉琮書信相招後,心存猶疑。

文聘並非只有歸降劉景一條路,他還可以北上投奔曹操。

故主劉表滅亡於劉景之手,文聘深受劉表厚恩,實在很難心安理得的歸順劉景。

相反,投靠曹操就沒有顧慮了。

曹操奉天子以討不庭,擁有大義名分,天下有識之士,莫不歸德,荊州人北投曹操者不在少數,如江夏李通、南陽鄧展等。

就連文聘的同族昆弟,也有不少人投靠曹操,畢竟文氏一族所在的宛縣就在曹操治下。

不過文聘想要率眾北投曹操,卻有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那就是他和麾下將士家眷,皆在襄陽,就算他能夠狠下心來,拋棄妻、子,麾下將士也未必肯。

且劉景水軍已由沔入淯,截斷了文聘北歸新野之路,劉景步軍亦登陸北岸,對樊城虎視眈眈,想要脫身,簡直比登天還難。

文聘考慮良久,最終不得不屈從於現實,選擇歸降劉景。

當然,劉景乃當世人傑,其英明神武,恢廓大略,有高、世之風,王霸之器,堪為明主,文聘投其麾下,倒也沒有怨言。

“荊州之敗,非仲業之罪。”劉景撫其手背安慰道,“仲業勇而有謀,鎮守北境,折衝外御,威震敵國,若劉荊州以仲業守宜城,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將軍謀略超世,用兵如神,自起兵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聘一介凡人,豈是將軍敵手。”文聘頗有自知之明,荊州一干名將,有一個算一個,對上劉景,無不大敗,非死既降,他不認為自己會是一個例外。

劉景笑道:“仲業若是凡人,世間就再無人可稱良將了。”

接著為文聘介紹諸葛亮、龐統、蔣琬、王粲等心腹之臣。

文聘不敢怠慢,一一見禮。

之後劉景拉著文聘就坐,詢問北方之事,文聘當即毫無保留,娓娓道來,章陵郡下轄十四縣,有戶三萬,口十餘萬。

章陵境內的兵馬,分別掌握在文聘與章陵太守黃射的手中。

黃射眼下不在章陵,之前江東軍大舉進犯江夏,黃射接到其父黃祖求助,親將兵馬,南下馳援。如今文聘又率眾歸降,這意味著章陵已經沒有可用之兵了,劉景隨時可以將其收入囊中。

章陵郡地界與曹操勢力接壤,乃荊州北方屏障,劉景再膽大,也不敢用文聘這個新降之人守章陵,他暫時只適合擔任副職。

能居此重任者,除了必須是劉景親信之人,還要有內撫士民,外御強敵的才能,使劉景日後攻略江東時,不為北方所憂。

劉景環顧手下諸將,最適合的人選,莫過於族兄劉宗。

不過劉景並未急於做出決定,還需視江夏那邊的情況而定。

儘管昨日劉琮信誓旦旦向他保證,必能說服黃祖、黃射父子歸誠,但世間哪有萬無一失之事,還是等江夏那邊有了結果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