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在詢問過韓廣的意見後,當即定下以火攻禦敵的對策。

他先是讓士卒在城中沿著城牆挖掘出一條深塹,並派遣士卒日夜把守,同時在近左建立多間塾室,用來儲存柴火、油脂,確保己方可以第一時間投火焚敵。

劉瑍則趁機建議劉景可多備鼓風器具,風助火勢,火趁風威,威力必定能夠更上一層樓。

劉景深以為然,只是收集來的皮橐有限,他讓人取出武庫中存放的牛皮,緊急縫製一批皮排。

這日,負責監視地下計程車卒不約而同稟報劉景,地下聲響已經“近在咫尺”,敵軍如果力以赴,今夜便能挖穿入城。

劉景得知訊息後,當即令褚方守南門、馬周守西門,蔡升、韓廣各率精兵千人,伏於塹外,靜候敵軍自投羅網。

傍晚時分,劉景在於徵、陶謙等人的陪同下前往醫所慰問傷者,連日來戰事雖說不算激烈,但仍有數以百計的人負傷、染病,劉景常常親自前往醫所巡檢。

出於種種考慮,他並未將醫所建於縣寺內,而是選擇城西某裡,貫通數間豪家邸第,作為收容傷者的地方。

論對軍隊醫療保障的重視,這個時代絕對沒有人能超過劉景,雖然軍中醫者只有二十餘人,但劉景為每位醫者皆配備了數人到十數人不等的隨從。

這些隨從至少都接受了一年以上的外傷治療培訓,說是金創醫亦不為過,因此整個醫療隊伍,差不多有近兩百人規模。

劉景水步軍部加在一起,也才不到兩萬人,軍、醫比例高達一百比一,當世無出其右者。

醫所大體可分為兩部分,所謂“軍中最急,莫急於金創。”

除了金創、折傷等外傷外,劉景另將染病者移至他處,雙方中間有牆院相隔。

若有士卒表現出如傷寒、瘧疾、痢疾、霍亂、肺病等傳染性疾病,還會單獨隔離。

即使到了一千八百多年後,醫療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隔離也是阻斷傳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甚至可以把之一去掉。

華夏自古就飽受傳染性疾病的侵害,《周禮》有云“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瘠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

一旦爆發疫病,便會出現《漢書》上說的“農商失業,食貨俱廢”、“富貴不得自保,貧者無以自存”的慘烈現象。

自春秋戰國以降,秦漢對傳染疾病有了更多的認識與瞭解,而隔離,是最行之有效的辦法。秦朝有專門安置傳染病人的“癘遷所”,漢朝則有“菴廬”。

桓帝時,涼州三明之一的皇甫規奉命征討叛亂的隴右羌人,當時道路隔絕,恰值軍中爆發大疫,死者十三四。皇甫規親入菴廬探視,送藥問疾,三軍感悅。

不過古人到底是古人,所謂的隔離防治,只是根據前人的經驗,總結而成,在劉景眼中,可謂是一張破網,漏洞百出。

劉景對隔離防治,制定了明確的條令,不僅規範病人,亦規範醫者,林林總總無慮數十條,敢有觸犯者,以軍法處置。

劉景踏進醫所的大門,馬上便有醫者送上嶄新的絹布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