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長青!原來,他就是許長青?!”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如此詩詞,竟就是他作的?”

“沒想到,我時常掛念嘴邊的許才子竟在我身邊,百聞不如一見啊!”

驚鴻園內。

所有人知曉許長青名號後,皆低聲喃喃,議論聲紛紛不休。

畢竟……

許長青可是前些年大夏儒生裡的風雲人物,只要前些年參與過科舉的,便大多都聽說過此人。

望他一路走來,那亦是充滿傳奇色彩。

童生試,初參科舉,於茶樓之內,作詩詠雪。

措辭簡單,更能說是強行押韻,但最後一句,卻能稱之為神來一筆,將整首詩的高度都提升起來。

後,透過童生三試,奪得童試案首。

文壇內初現猙竦。

鄉試,秋闈,正值明月中秋。

如今在民間廣為流傳的那首詞曲,明月幾時有,便是他在詩會上,飲酒大醉後唱出,曲調滿是寄託思鄉,思親之情。

用詞更是惹人心有慼慼然,回味無窮!

後,奪得鄉試解元。

自此,定下才子之名。

近乎所有人都以為他會風頭更甚,一路披荊斬棘,會試再奪魁首,卻未曾想,他的身影,竟不曾出現在會試上。

往後,再也沒了風聲……

……

“當年名極一時,他究竟是為何棄考會試?憑他的文采,不說魁首,考上進士,也是不難啊!”

“我聽說,當年曾有官員前去臨安尋他,原因似是為家中二老離世?”

“好像是有這麼回事,據他所言,參與科舉本就是為了讓家中二老的日子過得不再清貧,但二老離世,他便沒有再參與科舉的理由……”

“真乃孝子也!”

“此等風範,我輩學習之楷模也。”

眾人稱讚不已,他們早已忘卻方才被許長青與林清影二人打鬧所中傷之事。

但,某人卻擁有不同的意見,他端坐涼亭內,語調陰陽,緩緩脫口言語。

“人家說什麼,你們就信什麼吶?你們可真是容易被騙啊!我怎麼聽說,當年這許長青未曾參考科舉,是因為徇私舞弊,故而才止步會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