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三年,六月十三日,荷蘭東印度公司東蕃(福爾摩沙)總督歐沃德,帶領熱蘭遮城所有荷蘭人向大明投降。

這與後世歷史上的情況有很大不同。

後世歷史上,首先荷蘭人在東蕃島投入的力量並不算太大,準備也不夠充足。

即便如此,無論是臺江海灣的海戰,還是外面的海戰,鄭家水師也都並非碾壓性的勝利,而是靠將士們奮勇殺敵、捨生忘死,用人堆起來的勝利,犧牲巨大。

其中,巴達維亞總部來援東蕃島的艦隊,更是被一場颱風吹散,一艘軍艦沉沒,士兵被鄭軍俘虜,使得荷蘭方士氣大跌,鄭軍士氣大漲。

之後,荷蘭艦隊又急匆匆進入港口進攻,卻因為水太淺,軍艦太大,而行動不便,再加上受到洋流影響,遭到鄭軍戰船圍攻才戰敗。

就這,大部分荷蘭戰船還突圍而出,逃回了巴達維亞。

赤嵌城這邊被鄭軍圍困,因為沒什麼準備,水源不足,才在四五天後就投降。

而熱蘭遮城則在被鄭軍圍困後,堅持了四個月才無奈投降。

在鄭成功收取東蕃島的過程中,背後並無任何勢力支撐不說,還要面對大清對後背的威脅,其所尊南明亦名存實亡。

所以,這種情況下,鄭軍其實已經成了一個地方勢力,在體量上根本無法跟荷蘭相比。

再加上鄭軍在諸多天時之利下,仍是艱難獲勝,荷蘭人其實是很不服氣的,這才堅守不降。

此世,大明以十萬大軍(實際是九萬多)收復東蕃島,還先禮後兵,讓荷蘭人準備了三個月。

結果在大明雷霆萬鈞般的攻勢下,準備充足的荷蘭人只堅持了十來天就全面敗北。

再加上荷蘭東印度公司損失了近半戰列艦,即便不考慮國際形勢,其亦無力救援熱蘭遮城。

如此情況,熱蘭遮城的荷蘭人就算堅守也只能拖延時間,激怒大明而已。

考慮到越往後拖,最終被俘虜後的待遇可能就越差,且堅守毫無意義。於是在最後一場評事會議上,歐沃德等多數人便選擇了投降。

···

“賣報,賣報!新一期的《大明報》出來啦!重磅頭條,荷夷竊據二十餘年的東蕃島被我大明收復了!”

六月十五日一大早,南京城內外很多地方便出現賣報的報童,揮舞著報紙賣力吆喝著。

一些書店、酒樓、茶樓等報刊寄賣商,也將還帶著油墨香味的《大明報》放在客人最容易看到的地方。

如今,看大明報已經成了很多大明百姓的一大生活習慣。

再加上大明報紙張好、內容頂尖卻價格便宜,很多百姓都會在報刊出來的當日買上一份閱讀,既是真心關心國事,也有想看報刊上娛樂內容的,還有的則是想作為談資。

今日大明報一出來,聽見報童賣力吆喝,買的人就更多了。

因為此前朝廷對東蕃島的行動並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以至於很多人才知道此事。

或者說,絕大多數百姓都是頭回知道大明有東蕃島這麼個地方,有個從西方來的荷夷已經兩三次侵犯大明。

所以,《大明報》這一期的相關報道並沒有只說此番收復東蕃島的戰事。

而是先介紹了東蕃島的歷史、地理、物產等主動方面,隨後又講了大明此前數次驅逐欲侵犯廣東、福建的荷夷之事,最後才講此番收復東蕃島的戰事。

這一個關於東蕃島的長篇報道,許多人讀完後感慨不已,許多讀書人更是聚在茶樓、酒樓等場所,為之高談闊論。

“真沒想到,我大明竟然還有東蕃島這種寶地,我等此前真是孤陋寡聞了啊。”

“可不是嘛,按照《大明報》上的介紹,東蕃算是我大明第二大島了。這第一大道乃是東北之極的苦兀島,第二大島便是東蕃,第三大島則是瓊州。

苦兀島苦寒,幾無人煙,所有不過礦產、魚獲、林木、草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