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6章 武陽王迷失海外,大島驚見魯殘船(第1/2頁)
章節報錯
據電文所講,移民船隊在抵達登瀛衛(達爾文)的航程中,大體算是順利。
唯有在棉蘭老島東部沿海區域航行時,遭遇了一場風暴,致使三艘中型海船失蹤。
其中一艘是唐王領的,另外兩艘則是魯王領的。船上多為移民的百姓,唯有唐王一脈的朱聿鍔因任事恰在其中一艘中型海船上,也隨之失蹤。
事後,兩支南洋分艦隊及七王移民船隊組織人員搜尋了三日,無果,只能繼續南行前往瀛洲。
“朱聿鍔?”
收起電文後,朱媺娖不禁喃喃一聲,想起了唐王一脈的資料。
唐王朱聿鍵為朱器盛(木字旁)之子,另有四位弟弟。後世的紹武帝朱聿奧(金字旁)為其三弟,朱聿鍔則是其四弟。
1620年生,今年32歲。
說起來,朱聿鍵此番到海外就藩,幾個弟弟也算是他不錯的幫手。因為從後世歷史來看,他的幾個弟弟相對於其他宗親來講,已經算是宗親中的有為之輩了。
尤其是後來襲爵唐王的朱聿鍔,在隆武朝廷被滅之後,一直在廣東堅持抗清,直到1659年,才在兵敗後自縊而死。
略一沉吟後,朱媺娖道:“電令南洋艦隊,派出幾艘巡洋艦向棉蘭老島以東搜尋三月,盡人事,聽天命吧。”
】
雖然朱媺娖有後世的諸多航海資料,但對於暴風雨中失蹤的船隻,也是沒有辦法。
···
一個月前。
西太平洋某島嶼(帛琉)。
“大王,末將等探查過了,這東邊的大島估摸著有我大明尋常縣境三分之一大小。另外,島上還居住著一些土人!”王興用一大樹葉邊扇著風邊向朱聿鍔稟報。
“有土人嗎?”朱聿鍔聽了也高興起來,道:“這就好,大島上既能養活土人,我們就不會餓死。”
王興也是如此想的,於是建議道:“大王,我們今日便去那大島吧?此處不知是哪裡,都過去這麼多天了,都未能瞧見一艘船,怕是一年半載朝廷都未必能找到這裡,我們必須做好長期等待的打算。
眼下這個島太小,種糧食的地方都沒有,水果也不多。我們好歹也有百十人呢,只有在大島才能安身活命。”
朱聿鍔點頭,“你說得對,必須去大島安身大夥兒才能活命。”
“那末將這就組織大夥去了?”
“去吧。”
看著王興去往海船邊的背影,朱聿鍔想起落難於此的經歷,又不禁感慨起來。
他們這一家子的命運是真坎坷。
早年,因他爺爺的王妃無子,他父親朱器盛作為庶長子被封為世子。可後來他爺爺寵幸一夫人,聽其蠱惑,將父親這一脈都囚禁了——他便是在父親被囚禁時出生的。
再後來,父親又被毒死。
長兄出來後繼唐王位,起兵勤王,又被圈進到鳳陽高牆內。當然,這一次他倒是沒跟著倒黴。
二兄繼唐王位後,到了崇禎十六年,李自成陷南陽,二兄被俘殺。
之後長兄再繼唐王位。
聖天子平定內患、驅逐韃虜,天下太平,行封藩海外之策。瀛洲被發現後,長兄奮力奪得第二名,終於獲封瀛洲。
他們幾個作為家人,也攜家帶口地跟去,準備幫長兄一起建設唐王領。
長兄很大方,在登船之前,就將三位弟弟都分封為唐王領的郡王。他朱聿鍔也由此成為了唐王領的武陽郡王,簡稱武陽王。
哪曾想,幾日前他到一艘載著移民的船上視察時,竟然遭遇一場大暴風雨。
等暴風雨過去,他才發現所在的中型海船脫離了船隊,因為桅杆折斷、船帆損毀、船工缺失等原因,飄蕩在茫茫大海上。
船上除了他便是一百多移民,幾十位水手兼親軍,然後便是隨船運載的物資。
雖然當時船上吃喝尚且足用十日以上,但那種看不到希望的漂泊卻讓人崩潰。有人因此作亂,幸虧擔任親軍隊長的王興協助,他才將叛亂平息,但船上人員卻也因此死了十幾個。
可以預見,若是找不到解決之法,後續他們不是飢渴而死,也會死於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