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大生產之打穀機與風谷機(第1/2頁)
章節報錯
聽侯潤髮算了這一通賬,知道每年種田能賺上百兩銀子,村民們都跟打了雞血一樣,吃過早飯,便一起唱著南京的鄉間小曲,去收割稻子。
原本這剩餘的稻子按往日效率得一天半才能收完,但今天村民們幹勁兒十足,竟然真像侯潤髮所號召的那樣,趕在天黑前收完了。
次日,侯潤髮帶著人去社裡借耕牛準備給稻穀脫粒。
大明原本家庭生產多是用摔桶(打穀桶)脫粒,需要待稻穀在田地中暴曬後,成束拿起在特製的木桶邊摔打。
這種摔桶手工脫粒的效率很低,唯一優點就是簡便,婦人、少年都可以使用。
至於說後世的腳踏式打穀機卻是要等到十八世紀才被髮明。
那麼大明原本是如何進行大規模高效率稻穀脫粒的呢?
靠畜力、人力。
一般都是將稻穀運回村中打穀場堆放,然後鋪滿一整個打穀場,用牛拉著石磙多次碾壓,以達到脫粒的目的。
然後由幾個人清理走稻草,再利用天然風力揚穀,或是利用風谷機揚穀——這種方法,一天就能將大量稻穀脫粒。
說起來,風谷機雖然在明代便出現,還被記載在《天工開物》中,但實際應用並不廣泛,農村大多還是藉助自然風力人工揚穀···
侯潤髮墾荒這個村子被取名為五里墩,寓意其距離傲波城有五里地,村落建在一個大土墩上。
他上面的社則被稱為河岔社,因為其坐落再一條小河分岔處。
河岔社下面管著五個村,在加上其本身也是個村,實際下轄六個村,但實際人口只有三百多個青壯。
侯潤髮來了後,直接找社長鬍堅屹,表明要借牛打穀。
社裡的幾頭牛則是從王府借的——說是借,其實既不需要給抵押物,也不需要先給錢糧,只需記在賬上,等稻穀收穫了再給一定數量的糧食作為借牛費用就行。
當然,若是你把牛用壞了,甚至殺了吃掉,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社裡的牛本就是要借給各村用的,之前侯潤髮他們犁田需要牛時,很容易就借到了。
他以為這次借牛打穀也不難。
誰知胡堅屹卻道:“侯村長,你來晚了呀,社裡的五頭牛都已經被借走了。”
“什麼?”侯潤髮一聽就急了,“那我們五里墩怎麼辦?我們還趕著打完稻穀就種第二茬呢!”
胡堅屹笑道:“你別急,牛雖然沒有了,但我這裡卻有王府送來的打穀機,說是朝廷那邊今年才研製出來的。
王府第二批人過來時,順帶著就採購了一批,咱們河岔社一下子就發給了五臺,還給賠了五臺風谷機。
這樣,你把這社裡的打穀機、風谷機都抬去用,說不定比他們用牛的村子搞得更快呢。”
“什麼打穀機?”侯潤髮可不傻,聽了這話更急,也懶得顧忌對方身份,直呼其名道:“胡堅屹,別看我年輕就以為我好湖弄——這打穀機要真的好用,還輪得著我們五里墩?”
胡堅屹也不惱,而是苦口婆心地道:“我騙你幹嗎?這打穀機是朝廷研製的,怎麼可能不好用?
他們不用,那是他們沒見識,缺乏使用新機器的勇氣。
你老侯見識不比他們多?在南京朝廷研製的機器你也聽說過不少吧?哪樣不好用了?”
侯潤髮緊皺著眉頭思量。
這牛已經被借走了,他再鬧也沒用,倒不如試試朝廷研製的打穀機。
不過這個虧他也不能白吃。
於是道:“讓我們五里墩試用這個打穀機可以,但後面種第二茬水稻需要再犁田,你這當社長的可得將牛先收回來,先借給我們五里墩用。”
胡堅屹沉吟了下,道:“行,我保證一碗水端平,絕不虧著你們五里墩。”
沒得到準話,侯潤髮不滿意,道:“別說什麼端平不端平,你就說我們五里墩下輪該不該第一個用牛!”
胡堅屹被逼無奈,只能道:“該,該,成了吧?”
他是真的無奈。
這社長放在大明好歹算一大吏了,放在這潞王領更算是九品官,可因為如今上下一心大搞生產,王府對各種不良作風都盯得賊緊,逮住一個就嚴懲,辦事出錯也會受到訓斥,弄得他這社長當得是小心翼翼,半點威風也無。
好在這頭半年各村就能大豐收,他本人種了田有收穫且不說,上面還可能有獎賞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