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草原。

科爾沁在蒙語中為「弓箭手」之意,早前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撒爾管轄的牧區之一。

其在松遼平原西北端,西與錫林郭勒草原相接,北臨呼倫貝爾大草原,南至遼河、柳河、大淩河,西及西拉木倫河、老哈河,地域遼闊,風景優美,資源豐富。

明末所講的科爾沁部便以此處為牧場。

不過,這裡所講的科爾沁實際分為四部,嫩科爾沁、茂明安、烏拉特、四子部落。

之所以稱之為科爾沁,自然是因為嫩科爾沁部最強大。

另外,這四部加上和碩特部都屬於科爾沁分支,至於科爾沁的發祥地則是呼倫貝爾大草原——如今那裡是阿魯科爾沁的領地。

早在天啟四年(1624年),嫩科爾沁部首領便與努爾哈赤結白馬烏牛之盟,成為後金第一個盟友兼小弟。

因此,科爾沁部跟後金(清國)的關係有多鐵可想而知。

北伐之戰後,漠南蒙古的西部、中部那些部落都紛紛脫離清國控制,進而交好大明,唯有科爾沁四部依舊跟清國維持著臣屬關係。

待昭武三年,大明收取遼西、遼東,清國退入遼長城東邊的深山老林中,與科爾沁草原的交通幾乎被隔絕,科爾沁四部這才慌了。

他們不是不想跟清國撤走,而是不能。

東北的深山老林連清國如今的那些人都未必能養活,科爾沁四部去了根本就沒有地方安置。

況且,科爾沁草原這麼好的牧場可不是哪裡都能找到的,四部根本不捨得丟棄。

這時候他們也開始試圖交好大明,掉頭向大明臣服。可還沒行動,就被明軍打了一遍。

理由很簡單——科爾沁四部作為清國較為鐵桿的臣屬部落,過去幾十年可沒少跟著入關劫掠,如今還算是大明的敵人,打你又咋的?

原本在關內就損失不小的科爾沁四部被明軍打了一頓,實力就更弱了。之後一兩年什麼都做不了,只能窩在各自的牧場舔舐傷口。

同時他們還得繼續討好大明,表示臣服。

不然明軍每年來科爾沁草原犁上一遭,四部可都要玩完。

可惜,朱媺娖對漠南蒙古早有計劃,並不想像以前大明和清國那樣只收各部為臣屬,這就令科爾沁四部與漠南其他諸部落一樣,求著當小弟都找不到門路。

四部的貴人們萬萬沒想到,等了兩年,大明竟然憋出這麼個大招來,要直接統治漠南蒙古諸部,收走他們世代作為草原貴族的特權與富貴。

這簡直比要他們的命更難接受!

要他們的命,只是要一人、一代的特權與富貴,可大明這卻是要了他們世世代代的特權與富貴。

所以,科爾沁四部的首領、貴族們一合計,便決定帶著屬民跑路——去東北邊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又或者去西北面漠北蒙古的地盤,都可以。

就算生存條件不如這邊,牧場少,他們都認了,只要能保住他們的特權和富貴就行。

這些人都明白,他們的特權、富貴不僅來自於牧場、牛羊,還來自於屬民——如果沒有了屬民,誰給他們放牧?誰又來接受他們作為人上人的剝削與壓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