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漠南蒙古的統治政策,朱媺娖跟郝光明,跟軍機大臣、閣臣們做過多次討論。

大臣們首先考慮到的就是大明曾經對蒙古的統治政策。

在後世人印象中,大明似乎就是守著邊牆,一直被動防禦著北方遊牧民族南下。

可事實上,洪武、永樂時期,大明是對蒙古高原進行了一定統治的,尤其是永樂時期。

洪武二十五年,明軍兵鋒抵達斡難河(今鄂嫩河)。永樂四年,大明在斡難河流域設立斡難河衛,管理這一帶的蒙古等遊牧民族。

斡難河衛在哪裡呢?

其東邊是大興安嶺,附近是著名的貝加爾湖,周邊都是水草豐美的草原,可以說是蒙古族的發祥地。

1206年,成吉思汗就在斡難河一帶即大汗位,因此被蒙古人視為聖地。

明初在這裡都設立了衛所,其更南方的地方更不必說了。

在後世的一些地圖上,甚至認為這一時期整個西伯利亞都屬於大明的疆土。

不過,大明對蒙古等草原民族的統治,相較於以前的歷代封建王朝,並沒有多大的進步。

主要是令各部落歸附大明,其首領接受大明的冊封。在大明需要時,可以從其部落中徵調兵馬,協助進行軍事行動。

之所以如此,還是受通訊方式、交通條件、治理成本所限制。

讓這些草原貴族繼續充當封建主,進行相當程度的自治。大明除了接受其朝貢之外,只是從其部落獲得一定的兵馬,便成了當時最合適的治理方式。

然而,這種治理方式必須要中央王朝足夠強大,一直保持對遊牧民族的絕對軍事壓制。

一旦中央王朝國勢衰落,軍事實力下滑,這些遊牧民族就很容易脫離控制,乃至叛亂,反過來南下侵略。

自宣德朝之後的大明一兩百年的遭遇,很好的說明了這一事實。

所以,大臣們稍稍考慮了一番,就放棄了恢復明初治理蒙古的政策的想法。

隨即,朱媺娖以及大臣們又考慮起清國對漠南蒙古的統治方法來。

自天命六年,努爾哈赤席捲遼東,後金的影響力就擴散到了蒙古草原上。只不過那時後金實力還不強,基本是以結親、聯盟的方式影響遼東的蒙古諸部落。

到皇太極繼位,才開始對漠南蒙古諸部落的征服。自1628年(天聰二年),皇太極徵察哈爾所屬多羅特部至今,已有二十餘載。

即便是從皇太極在漠南設立盟旗制算起,也有十餘年。

盟旗制對草原民族的統治效果雖未完全顯露,卻也初見端倪。

清朝的盟旗制不僅使得中央王朝對遊牧民族的控制力增強,同時還限定了各旗的遊牧區域,對其遊牧、耕種及往來都社會生產活動做了限制。

再配合後面在草原上推廣黃教,入教者可不納稅的一套,可以說令草原社會秩序比之前穩定了許多。

然而這也大大消減了遊牧民族的活力,以及人口增長速度,整體上是妨礙了遊牧民族的發展和進步的。

大明如果是普通的封建王朝,沒什麼特別的,自然還是學清朝這一套去治理漠南蒙古,乃至所有的遊牧民族,比較穩妥。

然而如今的大明並非普通封建王朝。

朱媺娖以往來兩界的神通,令大明正在大踏步地進入工業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