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昭武五年,大明一些新制度也逐漸明晰起來。

比如說巡撫是否兼管軍事的問題。

在內地省份,一般來講巡撫是無權調動該省衛戍軍的。至於其他省份的衛戍軍,以及更高階別的邊防軍、禁衛軍,一省巡撫就更不可能調動了。

最多是透過影響本省巡警廳,調動省內的武裝巡警。就這,還得是巡撫威望足夠,調兵理由足夠,巡警這邊肯聽他的話才行。

若是遇到省內出現較大的匪患,或者是什麼勢力叛亂,朝廷可以授予巡撫臨時排程衛戍軍的權利,但也可以由軍務院直接命令該省衛戍軍某鎮總兵負責剿匪、平叛之事。

所以,內地省份巡撫的主要任務就是搞好文治,如本省的吏治、交通、水利、民生、經濟等方面的工作。

邊省巡撫就不同了。

其授職時一般便會被朝廷加兵部侍郎銜,到任後擁有調動本身衛戍軍的權利。

當然,不論是在文治方面,還是在軍事方面,邊省巡撫一般都會受到總督轄制。

如調遣衛戍軍,只要數量達到一個鎮,必須請示總督,獲得許可方可。也即是說,邊省巡撫是調不動衛戍軍總兵的,唯有總督方可。

除此外,如今大明不論是巡撫還是總督,衙門中都有電訊組,可隨時和朝廷中樞,和朱媺娖聯絡。

所以,即便是許可權內的調兵,他們也會先透過電報向軍務院報備,再行動。

章曠任北直隸巡撫後,前一兩年的工作主要還是協助堵胤錫做好軍事方面的佈置。一為防虜,二為收復失地做準備。

昭武三年大明收復遼西、遼東之後,章曠才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省內民生、經濟等文治工作上。

雖然北直隸條件不錯,也是朝廷重點支援搞建設的省份,但能做到讓百姓覺得日子過得比萬曆時還好,章曠這位巡撫肯定是用了心的。

朱媺娖跟章曠聊了會兒北直隸經濟建設方面的事情,才對堵胤錫道:“朕欲在兩三年內收服漠南蒙古,堵卿以為如何?”

北直隸、山西是與漠南蒙古諸部接觸最多的邊省,其次才是陝西。

因為陝西有一部分是與瓦剌勢力相接觸的,北邊則是瀚海大沙漠,與漠南蒙古諸部落的接觸反而較少。

堵胤錫道:“回稟陛下,若像以前歷代治理草原那般,純以武力征服、鎮壓,至多輔以和親,想要幾年便收服漠南蒙古定然頗難。

何況我大明從不和親,對待四夷向來都是示之以威,結之以義,鎮之以軍。

如今北疆諸省,在朝廷指導下,開辦毛紡、奶製品、肉製品等工廠;同時增加馬市數量,放寬互市限制。

諸如此般新政,不僅令邊省百姓收入明顯增加,漠南蒙古諸部,上至貴族,下至普通牧民,也都因此獲益不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抗災、抗風險之力也有所提高。

而今蒙古諸部皆親近我大明,尤其是下面的普通牧民,多有逃往我大明境內落戶的——此可謂誘之以利。

再結合臣此前所說的前三項,可以說我大明收服漠南蒙古時機已經成熟。此事若行,當如水到渠成!”

聽了堵胤錫的話,朱媺娖頗為高興,笑道:“堵卿的想法跟朕差不多啊——再過兩年,這漠南蒙古就會像熟透的果實,我大明若不摘取,它可就要爛了。”

堵胤錫聽了隱有所悟,不禁點頭道:“確是如此。”

昭武元年北伐之戰後,原本全部歸順於清國的漠南蒙古諸部其實就產生了分裂。

少部分跟清國瓜葛較深的,跟著多爾袞等去了遼東,被編入八旗蒙古。

大部分看出清國怕是不行了,便選擇留在漠南。

其中一些首領較為聰明的部落還遣使向大明這邊賠禮道歉,表示臣服,想避免被大明報復。

原本漠南蒙古諸部跟隨清虜入關,就折損了許多兵馬、成丁,實力大減。後來再一分裂,漠南蒙古諸部的實力就更差了。

這不僅使得原屬於漠南蒙古的牧場被漠北蒙古(喀爾喀)及漠西蒙古(瓦剌)侵佔不少,還使得諸部落貴族對下面牧民的控制力大大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