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輿論一面倒,小人報應到!(第1/2頁)
章節報錯
派往甘肅的記者團,順便對使者隊伍進行了採訪,這才得知該使者隊伍在和碩特部的經歷,以及黃宗羲和三名禁衛軍將士被迫留在天山北麓放羊之事。
於是,杜杏便將此事寫成了一篇不足千字的白話文章,刊登在大明報上。
看完,唐大陶不禁握拳道:“昔日大漢有蘇武牧羊於北海,大漢終破匈奴;今我大明有黃宗羲牧羊於天山,大明也必將破瓦剌!”
朱彝尊則道:“以前我的目光只侷限於浙江,最多是放眼江南。
可如今在這大明報上,看到諸多北疆戍邊將士的生活,瞭解到黃宗羲等人出使塞外異族的經歷,忽然想要去北疆看一看,那裡的風物定然與江南大有不同。
漢唐詩詞為何有那般雄風?想來定然是因為漢唐開拓北疆、西域之故。”
說這話時,朱彝尊雙眼泛著光,遙望北方,心中已經暗下決定,等過段時間辦完了事,便前往北疆遊歷。
朱彝尊本出自浙江嘉興秀水書香世家,家勢也算不錯,但自從祖父朱大競去世,便家道中落。
歷史上,在去年他十七歲與馮家女馮福貞結婚時,竟然因為家窮無力聘娶,靠賣掉祖父留下的宅邸,才完成婚事。
朱彝尊師從其叔朱茂院,因天下已有大亂之相,朱茂院便認為時文八股再無用,不如舍之學古,於是不教授朱彝尊時文八股,而是教授其《左傳》、《楚辭》、《文選》等古文。
這令朱彝尊博通經史,有了深厚的詩詞功底。在後世清初,其在作詩方面,與王士禎並稱為“南朱北王”;作詞風格清麗,成為“浙西詞派”創始人,與納蘭容若、陳維崧並稱為“清詞三大家”。
這個時空,朱家日子要好過不少,因此並沒有到賣掉祖父宅第才能取媳婦的地步。
婚後,也即是去年,朱彝尊開始以詩詞向大明報、京報等報刊投稿,雖然目前僅有一首詞、一首詩分別被大明報、京報錄用,但已然讓他在秀水當地小有名氣。
後來他又轉向其他專門刊登詩詞的報紙、刊物發稿,被錄用的詩詞更多,稿費也賺了不少。
此番他來南京便是參加一個由幾大詩詞刊物組織的詩詞作者聚會的。
如今他決定前往北疆遊歷,經歷顯然已經與後世歷史上大為不同,也許將來大明會少一個浙西詞派創始人,多一個大明豪放派的邊塞詩詞大家也說不定···
這一期大明報特刊出來後,其他報刊迅速有了反應,跟著發行特刊,徵文或讓報社記者撰寫文章,再度掀起了議論“甘肅衛戍軍犧牲將士盡數戰死、無一人投降”之事的熱潮。
只是,這次大明報發行的特刊上,以照片配合瓦拉俘虜、甘肅衛戍軍鎮夷所防虜戰親歷者的證詞,清楚地表明瞭,那一百多名將士確實皆盡戰死,無一人投降。
且大明報特刊上的那些文章,還讓大明其他地方百姓瞭解到了北疆戍邊將士的真實生活,用一個個鮮活無比的英烈形象讓許多人為其犧牲感動、流淚。
這般大勢下,再無一家報刊敢刊登質疑犧牲將士的文章,也再無一個人敢發表此類文章。
不論是半官方報刊,還是民間報刊,其上面的文章對犧牲的戍邊將士皆是一面倒的歌頌、捥贊。
銷量已達兩三百萬份的《京報》,在其為戍邊英烈所刊發的特刊文章中如此道——
‘甘肅鎮夷所那些面對瓦剌千軍萬馬,仍堅守墩臺不降的將士,是信任朝廷,信任大明上下,才選擇戰鬥至死。
他們不曾懷疑過邊牆後面安居的我們,我們又怎能質疑他們對大明的忠誠?
那些曾質疑英烈之人,若還有一點良心未泯,便應該感到愧疚,應該向英烈公開道歉!’
換源app, 同時檢視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著名的江南民間報刊,《蘇淞早報》,則在其特刊中專門刊文悼念犧牲的戍邊英烈,並對質疑犧牲將士的文章大加批評——
“這些為守衛大明國土犧牲的戍邊將士,生前或許只是一名很普通計程車卒,如今卻是大明的英烈。
英烈之魂千古長存,英烈的榮耀亦當不容質疑!
那些質疑英烈的人,不僅是小人,更是居心叵測之人,枉為大明百姓!”
北方的半官方報刊《大河報》則在其報刊評論文章中如此道——
“我大明的萬里長城非止是用磚石建造,亦是由邊防將士的血肉所鑄就。萬里長城永不倒!戍邊烈士英魂不朽!”
原本並不出名,創辦時間也比較晚的甘肅民間報刊《大風報》,此番卻是一下子爆火,銷量從一萬多份,暴漲到數十萬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