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參將炮轟江南文人,記者採訪瓦剌俘虜(第2/2頁)
章節報錯
以前的程頌分不出其中對錯,可如今見了張能,他覺得若農民軍出身的將領都是如此,可比以前絕大多數官軍將領強多了。
這邊,梁孟昌道:“多謝張參將的好意,我們記者團此番除了需要實地考察之外,還需採訪一些當事人。
如那些被攻破邊墩的倖存將士,以及瞭解瓦剌人攻打墩臺過程的瓦剌俘虜。
如果能採訪到他們的口供作為證據,我想打那些人臉的目的就達成一大半了。”
張能大手一揮道:“這事好辦,瓦剌俘虜目前都還在額們鎮夷所做苦力呢,梁先生想要採訪哪個,儘管提。
至於那些被攻破墩臺的倖存將士,都屬於衛戍軍那邊管,但想必他們是不會拒絕接受大明報採訪的。”
“那就多謝張參將了。”
次日,梁孟昌等人先按照計劃,順帶給第十六鎮第三營的將士拍了些照片,做了一些採訪——畢竟第三營是以三千餘人擊敗上萬虜騎的榮耀部隊,值得采訪。
到第三日,那些經歷過攻破墩臺戰鬥的瓦剌俘虜被挑選出來了,由幾個懂瓦剌人語言的軍官帶著,接受記者團的採訪。
記者團分三個小組行動,梁孟昌、李道贏、杜杏同時對瓦剌俘虜展開詢問、採訪。
程頌自然是跟著梁孟昌這一組。
當瓦剌俘虜被帶過來時,在大冬天都穿著比較薄的衣衫,人也都非常消瘦,看著挺可憐的。
但程頌想到這些人曾殺戮明軍將士,想要入寇劫掠大明百姓,便又覺得他們罪有應得。
甚至,大明沒有像以往那樣將他們全部斬首,首級築城京觀,只是讓他們做苦役,已經算是仁德了。
“你經歷過攻打哪個墩臺的戰鬥?”梁孟昌問這些瓦剌俘虜的話都很直白,這讓軍官翻譯起來很舒服。
“我沒有攻打那個墩臺,”這個瓦剌俘虜有些畏懼地看著梁孟昌等人,見梁孟昌皺眉,又趕緊解釋道:“不過我觀看了其他人攻打河凹墩、大石墩、毛目頭墩等墩臺。”
“能說說你們攻打這些墩臺的具體過程嗎?”梁孟昌又問。
“當然可以。”
俘虜很配合,因為他們在被挑選出來前,就被告知,如果能夠提供有用的資訊,將會獲得飯食、衣服等獎勵。
大明如今役使俘虜做苦力已經有了一整套標準方法,並非一味用鞭子逼著蠻幹,而是用各種後世管理辦法去管。
這樣俘虜損耗速度將會大大降低,同時勞動積極性也會大大提高,能給大明做更多的事。
另外,大明對待俘虜的方式傳了出去,會讓敵人再面對明軍時少很多反抗。
便如此番黃風口大捷,很多來不及逃跑的瓦剌人就果斷投降,原地等著被明軍俘虜,讓明軍在此戰中俘虜了近三千人!
···
經過幾日的採訪,記者團從瓦剌俘虜口中獲得了大量關於各墩臺被虜騎攻破的描述,其中當然也包括了那些死守墩臺的甘肅衛戍軍將士的表現。
在整理這些採訪資料時,才十八歲的杜杏哭了不止一遍,年少的程頌也多次眼中含淚,梁孟昌等人同樣雙目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