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河期的到來,首先會讓氣候變得更加寒冷,最嚴重時,長江都會在冬季結冰乃至封凍整個江面,就是廣州那邊都會下大雪。

除此外,還會影響大明南北降水量——會讓北方的降水更少,南方的更多。

原本北方就容易旱,南方容易澇,小冰河期中北方降水更少,南方更多,會造成什麼樣的場面,太祖姥爺想想就知道了。”

朱元璋聽了神色凝重。

如果小冰河期真的會讓北方更旱、南方更澇,那時候恐怕大明南北皆會出現大災。

且旱災之後有蝗災,洪澇之後有瘟疫,如果朝廷不能及時賑濟、救災,老百姓恐怕很難有活路。

郝和善看著腕錶上的資料,做出一副大人臉,感嘆道:“要是在太祖姥爺這時,即便全國多個省份都出現大災,也不會出現太大問題,至少不會傾覆大明江山。

不過根據我們後世人的研究,這一次小冰河期對氣候影響最嚴重是在250多年後,也即是我姥爺崇禎皇帝在位時。

那個時候,大明土地兼併已經嚴重到了極點,朝中大臣多貪婪昏聵不說,絕大多數人還都忙著搞黨爭。

另外,那時候改名清國的後金已經相當強大,逼得大明不得不在山海關外囤積重兵不說,還動不動繞道蒙古,從山西、宣府的邊牆入寇,劫掠山西、河北乃至山東。

偏偏我姥爺是繼承的我大姥爺天啟帝的皇位,沒接受過一點帝王教育不說,在潛邸時還被儒生文人給忽悠瘸了。

所以啊,我姥爺在位十七年,哪怕宵衣旰食、勤政直追太祖姥爺您,勤儉到和我姥姥穿著帶補丁的衣服,讓姥姥帶著宮人織布裁衣供給宮中用度,也難以挽救大明。

甚至因為不懂治理,不懂帝王心術、權衡手段等,他的勤政反而讓大明滅亡的更快了。”

順口說到這裡,郝和善立馬停住,小心翼翼地偷瞥了朱媺娖一眼,見老媽沒生氣,這才暗鬆口氣。

這時,下方朱元璋眉頭已經裹成了一團。

想想後代崇禎皇帝的處境,他都覺得難搞,更別說崇禎一個沒接受過帝王教育也沒這方面天賦的末代天子了。

一旁的朱棣則皺眉道:“你該不會在胡編亂造吧?俺長這麼大,還是頭回聽說皇帝勤政卻讓國家滅亡更快的。”

郝和善看向老媽,一時不知道該不該繼續講吓去。

朱媺娖見狀嘆口氣道:“雖說子不言父過,但我父皇在治國方面的天賦確實很差——我說一組資料,太祖便知道我父皇天賦多差了。

父皇在位十七年間,更換了19位首輔,50個內閣大學士。

另外因父皇而死的總督、巡撫皆多達數十位,曾被父皇關進監獄的朝中大臣更是高達上百人。

父皇不能識人,亦不能用人,性子急躁,急功近利,缺乏擔當,以至於最後朝中竟然無人可用,對大明滅亡確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朱媺娖說完,飛機外面朱元璋、朱棣都聽呆了。

之前聽了郝和善的話,朱元璋對崇禎皇帝天賦差之事已經有了一定心理準備,可此時還是讓朱媺娖報出的這一連串資料給驚呆了。

同時又在想:首輔是什麼?該不會就是宰相吧?還有那內閣大學士,跟他前幾日想的輔助他理政的文人士子是否有關係?

年輕的朱棣則等著眼睛道:“這是大哥的第幾代子孫?也太能折騰了吧?那什麼首輔、內閣大學士,聽著就是很重要的大臣,竟然能十幾年間換幾十個?”

郝和善忍不住道:“首輔、內閣大學士可不只是重要——至於內閣大學士,皇帝稱之為先生,其他人稱之為閣老。

一般而言,內閣大學士有三到五位,首輔、次輔都從其中選出,負責協助皇帝處理國事。

到了大明後期,甚至出現皇帝多年不上朝,僅憑內閣就可以讓大明運轉如常的情況。

另外我再說一個資料——大明兩三百年間,總共就一百六十多個內閣大學士而已。”

說到這裡,郝和善很聰明地止住了。

朱元璋則長長一嘆,道:“照你們這麼說,崇禎勤政真不如懶政,甚至不管國家事務的好。”

朱棣這時候又嘴欠道:“父皇,大哥這對子孫後代的教育不行啊,看來回頭得讓他多管教下雄英那孩子。”

飛機上,郝光明三人聽見朱棣這話,差點沒忍住笑出來。

朱元璋卻是忍不住,抬腿就給了朱棣屁股一腳。

“你還有臉提?最應該管好子孫的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