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封藩海外,四王相會(第1/2頁)
章節報錯
路振飛看到「不再封藩於大明境內」這一條改革措施,頗為驚訝,當即看起下面的詳細說明來。
原來新制度給了親王、郡王兩個選擇。
一是待在大明,但不得出南、北直隸管轄範圍,不得從事其他行業,每年只能靠歲祿以及皇帝的賞賜生活。
二是選擇封藩到大明於海外的「生地」,且只有親王能做此選擇。
如果選了這一項,朝廷會一次結算該親王二十年的歲祿,使藩王可以用這比錢作為本錢,到海外的生地就藩。
至於到哪處生地就藩,一般是朝廷給出幾個地方,讓親王選擇。不排除只有一個地方,或暫時沒有地方可選的情況。
如果沒地方可選,親王就只能等待了。
一般而言,親王就藩的地盤不會小方圓百里。
且就藩之後,藩王有該地方的人事權、財權等行政權力,並可以組建親軍,親軍人數不得超過一萬(親軍限定數額可透過大明皇帝旨意更改)。
另外,朝廷有在親王藩地駐軍、進行軍事行動的權力。
看到這裡,路振飛不禁感嘆:如此一來,這親王在藩地的權利簡直比開國時還要大啊,甚至直追周時的諸侯了。
不過路振飛也沒什麼疑慮——他們都從朱媺娖那裡瞭解過海外形勢,也知道朱媺娖的雄心壯志。
眼下這項改革,說到底是要讓藩王們成為朝廷開闢海外的棋子。
收回思緒,他接著看關於郡王的部分。
郡王不能像親王一般獲得海外封地,但卻可以選擇投資親王,與親王合夥開發海外封地。
又或者是移民海外,透過經商等手段獲取錢財,購買海外土地。
還可以在海外親王封地或是朝廷管理的地盤任職立功,增加爵位承襲次數,或是提升爵位。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論是那種,朝廷都只會一次結算給郡王十年歲祿,之後不再發放歲祿。
路振飛可以想象得到,有了這些各個措施,數目多達數百人的郡王們要麼選擇去海外闖一個富貴,要麼就只能留在國內等三世之後除爵。
則接受改革的第一代郡王,可能還會有不少選擇在國內混吃等死的,但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多半就會選擇出海了。
事實上,在歲祿減為一千石後,即便是第一代郡王,也未必有混吃等死的條件。
須知郡王們也是有家人的,有點甚至以前習慣了奢靡的生活。而一千石米,即便按如今騰貴的糧價折銀,也不過三千兩銀子,未必夠一位郡王一大家子一年的花銷。
更別說,藩王襲爵都需要透過考試才行。
在大明官場混了多年的路振飛看到這條時便想到一個損招——朝廷若那日覺得藩王多了,想要削藩,無需大動干戈,連續提升幾年的宗藩考試難度即可。
說起來考試,昭武朝在冊的這些親王、郡王雖不需要考試,卻必須接受數年的藩王培訓。
培訓他們怎麼做一個藩王,管理好藩王府,維護好朱明皇室的名聲。此外,還可以選修「封藩海外」的相關課程。
等將這份白皮冊子看完,路振飛不禁嘴角露出一絲笑容。
「也不知已經到了南京的那些藩王得知陛下將要推行的宗室改革後,會有什麼想法,又是何種表情。」
···
在朱媺娖專門授意下,這次會議後,《大明宗藩制度改革初稿》的內容很快就傳到了藩王圈子裡。
王爺巷。
這是折柳巷的新名字,因為朝廷花錢將原本這條巷子的住戶都遷走了,將接來南京的27為親王極其直系家屬送了進來,因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