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媺娖雖然認準了開源才是解決財政問題的正確方法,但有些財政支出在她和郝光明看來卻是該省的,完全可以用來節流。

比如藩王、宗室的俸祿,以及他們所佔據的大明資產。

朱媺娖連續和內閣開了好幾天的財政會議,涉及到方方面面,這一日終於談到了宗藩問題。

明朝有宗人府,但實際到了永樂朝,宗人府就成了虛置機構,宗室事務實際由禮部負責。

再加上去年李自成破北京,宗人府幾個官員或是降賊或是殉國,朱媺娖登記後也沒重設宗人府、宗人令。

所以,昭武朝的大明是沒有宗人府這個機構的。

好在此前朱媺娖就有意處理宗藩問題時,就囑咐禮部負責收集相關資訊,如今才可詢問。

「禮部尚書說說現下我大明宗藩的情況吧。」朱媺娖道。

登基幾個月以來,朱媺娖在慢慢改變以前的一些習慣,變得更加重視禮儀。

比如說與這些閣臣、部臣在非正式場合交流時,多稱呼為先生;而再這樣比較正式的會議上,便稱呼官職了。

黃道周聞言,起身一揖,也翻動著他手上的工作簿。

工作簿已經替代以前的板笏成為了昭武朝臣的標配,在經過最初幾天的不適應後,很多官員都發現,工作簿卻是要比板笏實用得多。

在各個部門的工作中,以及朝會中,翻動看著預備好的工作簿彙報事情也成為了常態。

「啟稟陛下,目前我大明在冊親王有27位,在冊郡王613位,其餘在冊宗室則有33萬餘人。

不過這個資料是崇禎十三年所得,至於當下各級宗藩實際有多少人,只能勉強確定到郡王一級。

另外,天下動亂多年,宗藩多有被賊寇屠戮的,亦有因其他各類原因去世的,因此實際人數肯定要比在冊人數低不少。」

這次與會的主要是閣臣與禮部侍郎,對這一情況基本都有所瞭解,因此聽了黃道周的彙報都是一臉平靜。

朱媺娖則微微點頭。

她目前也只是瞭解親王們的情況。

比如,這27位親王中是不算福王以及她兩個弟弟定王、永王的,更不包括朱慈烺。

其中福王已被她下旨除藩,福王三代都將被軟禁於南京。

至於她的三位兄弟,至今下落不明,自然不會統計在內。

此外,潞王、魯王、唐王、楚王、桂王、衡王、秦王等親王,大多數都被接到了南京城。

那些在被農民軍殺了全家的,或是失蹤的,也都由禮部找近支宗室襲藩。

朱媺娖既然在今日討論宗藩問題,就代表宗藩的主要力量,27位親王都已在南京,被她控制住了。

這些親王暫時都由她從內帑出錢養著,自然不會給多好的待遇,基本就是一座勉強住一家人的宅院,以及保證吃穿不寒酸而已。

因此,27位親王加在一起,一年也就花費個幾萬兩銀子,算不了什麼。

但這並非長久之計。

朱媺娖是計劃在將來將親王們都送到海外去的,這次財政會議會順帶討論下該問題。

「再說說以前宗藩們的俸祿吧。」朱媺娖道。

黃道周將工作簿翻了幾頁,道:「我大明對宗藩俸祿經過數次變動,至崇禎朝時,親王歲祿減為萬石,郡王兩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中尉三百石,奉國中尉兩百石。」

朱媺娖及眾臣聽了都皺眉。

如果按照崇禎朝的宗藩俸祿嚴格發放,別的不說,單是613位郡王,一年就需要發放122萬6千石糧食。

再算上其他級別的宗藩,這個數字只會更大。

何況,按以前朝廷的慣例,親王、郡王消耗財政的大頭並非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