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那時雖有不少來此種田的漢人發了財,卻也有不少漢人死在了番人手中。

後來荷蘭人踏足東蕃島,在島上建立據點,種田以及和漢民、番人貿易。

荷蘭人還沒在東蕃島建立統治權的早期,是漢人最舒服也最容易發財的時候。

因為那時候荷蘭人不僅會討好番人,對漢人也極盡拉攏。那時漢人給荷蘭人建城、種田,都有不錯的工錢,讓漢人在種田之餘多了一處外快來源。

可當後來荷蘭人在島上建好了城堡,站穩了腳跟,事情就發生了變化。

荷蘭人依靠他們的武力,宣佈島上所有的田地、山林都屬於荷蘭的,是“王田”。

從此之後,島上的人無論番漢,種田的不僅要交地租,還要交人頭稅;打獵的,若用網每月需就交一里爾,設陷阱的則要交十五里爾。

當然,番人也要交人頭稅。

建房、經商等等都要繳稅,就連不上荷蘭人的學校,不信他們的教,也要交稅!

到了現在,牱霖覺得在東蕃島種田向荷蘭人交納的種種賦稅加在一起,已經不比十年前在大明交的稅少多少了。

近幾年,不少人都覺得在東蕃島種田賺不到錢,還背井離鄉,有的便又渡海回去了。

牱霖之所以還在堅持,完全是因為他在島上建了房子,有田可種。在家鄉他則無田無宅,一無所有。

所以,他準備再忍著狠幹幾年,攢夠了錢取個媳婦,踏踏實實過日子——反正在哪裡都是受苦,不如就待在東蕃島,還能活下去。

他也聽說這兩年大明出現不少好的變化,似乎是崇禎萬歲爺的女兒登基做了女皇帝,在北邊打跑了清虜不說,還大肆懲治貪官汙吏,減輕稅賦,給百姓好日子過。

那些近一年來東蕃島的鄉人說得太好了,好到牱霖都不願相信。

天下烏鴉一般黑,大明怎麼可能換了個新皇帝老百姓日子就好過了?

何況還是個女皇帝,說得跟戲文似的。

怎麼可能?

牱霖原本打算在東蕃島過一輩子,傳宗接代,和大明再無瓜葛。

沒想到大明竟然出兵來收復東蕃島了!

按村裡林大壯的說法,東蕃島本就是大明的,是荷蘭人無恥,在二十幾年前趁著大明對付清虜、流寇,無暇南顧,才死皮賴臉佔據了東蕃島。

如今聖天子在位,知道島上有不少大明百姓遭受荷蘭人壓迫、欺辱,便決定出兵趕走荷蘭人,收回東蕃島。

牱霖童年、少年時在大明那邊的生活記憶,讓他並不信任大明官府和官兵。

但他相信林大壯。

林大壯是他的同鄉,不僅能幹,還能打,敢跟荷蘭人討公道,是村裡人的主心骨。

所以,儘管對記憶中的大明官府、官兵充滿不信任,當林大壯招呼村裡的男丁一起去幫大明官軍打荷蘭人時,牱霖跟其他人一樣,提著一把柴刀、扛著竹槍就跟上了。

如果真能趕跑荷蘭人,牱霖覺得就算像十年前在大明那樣繳稅也行,反正這邊地肥,還一年三熟,交完官府的稅賦也夠過日子了。

而東蕃島若真歸了大明治下,他以後死在這裡,也不算埋骨異國他鄉了。

就在牱霖低著頭趕路,默默想著心事時,走在最前面的林大壯見快要到明軍營地,便大聲囑咐起來——

“待會兒官老爺讓幹什麼,我們就幹什麼。幹得好,說不定官軍就有賞,知道嗎?”

村裡男丁也不是都服氣林大壯,聽見這話,就有人忍不住陰陽怪氣道:“那要是官軍讓我們頂荷蘭人的槍炮當肉盾呢?”

林大壯沒說這事兒不可能,因為在大夥兒固有觀念中,官軍砍了無辜百姓腦袋當匪首邀功都是常有的事,讓百姓當肉盾更是屬於正常操作。

他知道如今的官軍跟過去有所不同,但他一時解釋不好,便脹紅著臉道:“如果是這樣,我林大壯就帶頭衝在前面,給大夥兒擋銃子!”

聽到這樣的話,頓時沒人再說怪話了,反而很多人都為林大壯的人品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