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如此,他們顧家才要全力在這一兩波暴利中多搶一些···

顧家能“看透局勢”,全力收購市面上的昭武通寶,以期獲取暴利。

其他從事私錢生意的勢力同樣不乏聰明人,也大多選擇了全力收購昭武通寶的策略。

這便讓市面上昭武通寶的蹤跡更少見了,暗地裡兌換的價格也一路高漲。

從七月初的崇禎制錢(朝廷鑄造的正版銅錢)五文兌換昭武通寶一文,到七月底已漲到十三文方可兌換到一文。

不是不能再漲,而是就崇禎制錢與昭武通寶兌換比而言,已經漲到頂了。

至於民間私錢與昭武通寶的兌換比,那就更誇張了。因為私錢質量低劣有時候是沒有底線的,有些私錢甚至要兌換一文昭武通寶甚至需上百文方可!

昭武通寶一路升值,便連對錢幣市場反應較為遲鈍的百姓、官員都感覺到了。

百姓們自然也加入到收藏昭武通寶的行列中——雖然大多數百姓都沒什麼資金,但到手的能收藏都會收藏起來,不會再輕易用出去了。

至於官員們,則是將這一情況向上級反應,希望引起朝廷的注意。

這一日,閣臣們便齊至武英殿,主動跟朱媺娖提起了錢幣的事。

他們已經從馬士英這裡瞭解到了督錢司的謀劃,然而,有部分閣臣並不看好督錢司。

首輔袁繼鹹道:“陛下,因我朝開國時定下國策,不禁前朝銅錢,因而如今民間流通的不止有我大明曆代君主下令鑄造的銅錢,更有唐宋之時的古錢,其中又以宋錢最多,甚至超過我朝歷代所鑄造之總和。

如今百姓們見昭武通寶價值高漲,也紛紛收藏、囤積,若再加上那些心懷叵測之輩,於錢幣一事上朝廷可以說正在與全天下人為敵呀!”

解學龍也跟著道,“陛下,如此情況,即便鑄幣廠真的能日產昭武通寶千萬枚,恐怕也難以應對吧?

其實,我大明曆代明君,察覺錢幣問題後,都曾想治理。

如弘治時期,朝廷鑑於宣德八年後朝廷便不曾開爐鑄幣,民間皆行私錢、古錢,便有意開鑄弘治通寶。

然而,當時朝廷先是因久未鑄幣,技術廢失,鑄幣之術甚至不如民間私錢鑄造者。

最後不得以,還是招安了當時山東一名為‘金山’的私幣鑄造團伙,方得以重新開爐鑄幣。”

另一邊郝光明聽到這裡,不禁搖著頭嘲諷了句,“居然靠詔安假錢製造團伙才能重新鑄幣,大明在錢法上可真行啊。”

朱媺娖雖然知道郝光明不是嘲諷她,而是說之前的大明君臣,可還是有些羞惱,臉色微紅。

這邊解學龍繼續道:“當時朝廷嚴令各地方推行弘治通寶流通,禁止民間私鑄銅錢。

然而,很多地方不過幾日,民間私鑄的弘治通寶就氾濫起來。

因私幣、劣幣問題尾大不掉,實難處理,不僅朝廷被迫以減少鑄幣,乃至不鑄幣以應對此問題,便是民間百姓,對銅錢信任也越來越低。

所以,至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都更加信任白銀。

民間除小額交易外,稍大些的交易皆用白銀;朝廷收取稅賦,除實物外亦取白銀。至萬曆初年張江陵新政更是實行一條鞭法,明令百姓以白銀交納稅賦。

由此可知,銅錢如今已非天下交易之主用,其主乃白銀。那麼,朝廷又何必在銅錢一事上較勁呢?

臣以為,若昭武通寶價值高漲、百姓熱衷收購囤積的問題持續下去,最終只會令朝廷與民間兩敗俱傷。

如此於國何益,於民何益?此事關乎民生安穩,還請陛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