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昭武取士,商務侍郎(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明的會試三年一次,共有三場,每場皆考一整天,分別定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進行,相對而言,算是比較人性化的。
而考官改卷,一般都需要較長時間,當然,具體需要多少時間視情況而定。
比如考生有多少,評卷的考官又有多少,皇帝是否催急,又是否有其他時間致使評卷延期,等等。
朱媺娖登基後開辦的這第一次春闈(會考),考生人數其實相較於之前天啟、崇禎朝要少得多。
原因是經歷之前數年的戰亂,不少舉人身死,或是投降偽順、偽清,被革除功名,沒有了參考資格。
根據禮部之前的統計,此番參加會考的舉人數目也就往屆的四分之一左右。
就這,還是因為許多人知道此番乃是舊式會考的最後一次,以後會考內容將有大變,有許多人抱著圓夢想法來參考的緣故。
否則參考人數還會更少。
因為是完成科舉改革前的最後一次會考,又是朱媺娖登基後的第一次會考,她特下旨此番增加兩成取士名額,以示對天下舉人的恩寵,也算是安撫。
同時,禮部此次以黃道周為主考官、以陳子壯為副考官,同考官則選了十八人之多。
考生少,考官多,這評卷自然就快了。
今日不過是二月二十八,尚未到三月,這會試評卷結果便出來了。
若是在往屆,會試結果往往會遷延到三月份,甚至四月份。
朱媺娖望去,只見這謄錄著貢士(透過會試者的稱呼)卷軸上共有108個名字——其實原本只能取士一百的,但為了更吉利,就又增加了八個名額。
排在第一的,也即是會元,名為楊廷樞。
另一邊,郝光明直接道出了此人資料。
“楊廷樞,1595年生,今年已經51歲了,是復社領袖之一。他在崇禎三年鄉試中,獲得第一名解元而中舉。
後來清虜下江南,他因反清事洩,被抓捕後不屈而死。在你們這時,以及後世,都是算有些名氣的。”
除了第一名有會元之稱,其他貢士的排名是沒有意義的,這卷軸上也只有考官對其考卷的評閱資訊。
在郝光明看來,其中在後世名氣最大的幾位,莫過於王夫之、黃宗羲、張煌言。
剩餘的人中或許還有些小歷史名人,但名氣比起這三位來,就不算什麼了。
這時,黃道周在下方道:“陛下,若會試結果沒什麼問題,我禮部建議再三月初九舉行殿試,以定此次科舉之三甲進士。”
“可以。”朱媺娖心裡對這次會試重視程度其實有限,聞言點頭道:“殿試就定在三月初九吧。”
“臣告退。”黃道周稟報完會試的事便要離開。
朱媺娖卻道:“嶯山先生且慢——如今三府既已試行三年義務小學制,當考慮後續教育改革之事。
因此,朕準備三日後召開一次教育改革專題會議,禮部主事以上官員皆需參加。”
“是。”
黃道應了後,心中卻微微一嘆:陛下對會試不怎麼關心,對教育改革之事卻如此上心,看來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啊。
他也知道大明要發展強大,靠以前的那一套育人、取士制度是不行的。
事實上,從萬曆年張居正改革半成功半失敗後,很多人有識之士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在積極地尋找著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