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見秀自然不會再去參加科舉,但還是仔細看了看政治板塊的相關內容——他不參加,但他兒子以後需要參加啊。

另一邊,宋獻策回去的時候同樣在路上買了一份大明報看,點也在政治板塊的鄉試內容變動上。

說起來,他以前可是大明科舉制度下的失敗者,比田見秀更懂科舉,也更關心科舉。

看完後,宋獻策發現大明報上除了說明了明年鄉試、會試的時間,主要是講了鄉試內容的變化——

首先,明年八月的鄉試將分為文、理兩科。

文科內容承自以前的鄉試,但又有所改動。

以前大明鄉試主要考四書五經、策問、八股文等,分三天考試,每隔幾天考一場。

第一場試以四書各一文,五言八韻詩一首,經義四道。其中四書題要求些兩百字以上,經義題則需些三百字以上。

這裡面四書經義都是要以八股文形式寫作,可見有多難。

第二場則試以五經題一道,還需試詔、判、表、誥四類公文各一道。至於具體要求,則因時變通。

第三場則是考五道策問題——必須是結合四書五經的學問道理來對時事發表議論、見解,同樣是以八股文形式寫作。

如今鄉試製度革新後,文科考試內容則如下:

第一場試從四道四書題中選兩道作文,四道經義題中選一道作文,字數要求兩百字以上,作文形式依舊是八股。

也即是說,不僅四書五經的八股文減少了一半以上,詩也不用作了。

但還需在四道歷史題中選兩道作文,要求三百字以上,無需以八股形式作文。

第二場,不再做經義八股文,除作詔、判、表、誥四類公文外,還會增加其他型別的公文題五至十道。

並且說明了,除了考寫作公文的能力外,還涉及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也即是讓考生帶入某個官員的身份,以公文的形式,處理職務中的某個問題。

第三場,還是考五道策問題,但不再要求八股文形式。當然如果你非要寫八股文,也不會因為這個形式扣你分。

‘看來朝廷這次針對鄉試科考內容的改革,主要是是想逐步廢除八股文,並要求讀書人注重對史書的閱讀理解,然後便是注重實務了。’

看完看鄉試文科更改的內容後宋獻策如是想。

‘以我現在的水平,去考革新後鄉試,成績應該會比以前好不少吧?’

雖然這麼想,可真讓他去考,他還是沒信心。

畢竟他以前縣試都沒考過,童生都不是,只能以術士的身份遊歷天下、裝神弄鬼。

接著,宋獻策又去看新增的理科考試內容,很快就露出了震驚之色。

大明報上鄭重說明了,明年八月的鄉試,文科舉人名額佔三分之二,新增的理科舉人則佔三分之一。

並且,理科舉人考試資格直接下放到了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