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為大明,為陛下,大鍊鋼鐵!(第1/2頁)
章節報錯
朱媺娖來到鋼鐵廠外面後,倒也沒有直接往裡闖,那樣既是對她自己的安危不負責,也容易造成鋼鐵廠事故。
因此,她在廠外先待南京鋼鐵廠廠長馬東等一眾官吏迎接後,讓御林軍先進去排查、佈防,同時也是給鋼鐵廠工人們準備的時間,她則在外面向宋應星及馬東等人詢問鋼鐵廠的生產情況。
“廠內目前有多少高爐、平爐?每月可產多少鋼鐵?”
馬東是三十幾歲的幹練男子,鋼鐵廠之職卻是工部從八品。
他聞言一揖,緊張而又興奮地道:“啟稟陛下,本廠目前有新式鍊鐵高爐六座,每座皆可日產生鐵十萬斤,哦也就是五十噸,故每月可產生鐵九千噸。
另外有新式鍊鋼平爐五座,每座可日產鋼十噸,故每月可產鋼一千五百噸,也即是三百萬斤!”
馬東或許是太激動了,再加上原本就未完全適應新的鋼鐵計算單位,故而言語中兩次換算為斤。
(明斤和現代斤有區別,這裡為寫作方便就當一樣。對鋼鐵產量有疑惑的可看作者說中註釋。)
旁邊,第一次瞭解鋼鐵廠生產情況的朱大典、楊廷麟聽了馬東的話都驚得目瞪口呆。
楊廷麟甚至忍不住質問,“馬廠長,你說一座高爐一日便可產鐵十萬斤?!”
“是的,”馬東點頭,“有時甚至超過十萬斤。”
雖然知道馬東不可能在朱媺娖面前說謊,但楊廷麟還是不由喃喃道:“這怎麼可能?”
他是崇禎四年進士,當時大明朝廷主要注意力都在內外戰事上,故而讀書人中不僅有不少研習兵書、練騎射的,對兵備之事上心的也不缺乏。
楊廷麟還曾在兵部任職,為大軍辦理糧餉軍備等事務,因此對大明鍊鐵情況是有一定了解的。
據他所知,此前大明民間鍊鐵水平、規模還要超過官方,其中又以廣東佛山鎮為最,據聞以瓶爐(瓶狀爐)鍊鐵,尋常情況下一日也就出鐵三四千斤,最高也就一日出鐵六千餘斤。
可據馬東所言,這南京鋼鐵廠,用什麼新式高爐鍊鐵竟然可一爐每日出鐵十萬斤!
竟是他以前所知的十好幾倍!
朱大典雖然對大明以前的鐵產量了解的不多,卻也知道個大概。
不過他最震驚的卻是鋼的產量,因為在他的認知中,鋼還是需要鐵鍛打所得,即便想日產上千斤,都需要僱傭許多鐵匠。
而這鋼鐵廠竟然以什麼平爐鍊鋼,一爐即可日產兩萬斤(十噸)!
這是何等恐怖的鋼鐵產量?
也難怪御林軍、禁衛軍乃至邊防軍都可以用上鋼製板甲、頭盔、兵刃、鋼炮,甚至還能以鋼板包裹戰船,建造鋼甲戰艦!
朱大典、楊廷麟正震驚著呢,卻見朱媺娖神色平靜地點點頭,淡淡道:“這個成績勉強算合格,不過,你們還是得充分發動工人們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產量。鋼鐵,我們大明永遠不嫌多的。”
這隻能算合格?
朱大典、楊廷麟聽了都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馬東心中的些許得意卻是瞬間消散,應道:“微臣謹記。”
作為鋼鐵廠廠長,本人又是從官營鐵廠官吏中選拔出來的,馬東自然明白從四川成都引進過來的新式高爐鍊鐵、平路鍊鋼之法多麼優秀。
尤其是鍊鋼之法。
據他所知,以前大明鍊鋼以蘇鋼為最,卻也只能以發展成熟的灌鋼法少量煉取。不僅是產量上不如平爐鍊鋼法,便是在操作便捷、品質等方面也遠遠不如。
最初獲知這兩種技術時,他甚至將其當做陛下從仙界帶來的“仙術”。
而他作為鋼鐵廠廠長,雖然上任時間尚短,但未能完全發揮出“仙術”效力也是事實,應該慚愧才對,哪好意思得意呢?
朱媺娖跟一眾官吏就鋼鐵生產的事聊了半個小時,御林軍才排查完鋼鐵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