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事實上,即便哪位皇帝這麼說了,後面的皇帝、大臣也未必會一直遵循。

大明太祖皇帝威望夠高了吧?

可就在其去世後不久,建文、永樂兩位皇帝便將其諸多制度、政策更改了。

所以朱媺娖有句話說得對,哪有什麼萬世不易的制度、政策呢?

這世間真正永恆的,唯有一個字,那就是“變”!

朱媺娖這番話的道理,自己其想表達的意思,並不複雜。

此番與會的諸位大臣又都是大明的人尖子,很快就都理解了。

於是,馬士英當先起身向朱媺娖躬身作揖道:“監國所言乃大智慧,臣拜服!”

其餘人見狀都反應過來,一起跟著起身躬身作揖道:“臣等拜服!”

見一眾朝廷肱骨之臣都被說服了(至少表面看是這樣的),朱媺娖也不禁暗自高興。

她笑著抬手,“諸卿平身,坐下。”

待眾人都坐下,她接著道:“既如此,現在諸位便開始推選閣臣吧?若有人記不清本宮方才所說的規則,可以看掛板。”

說完,朱媺娖就是示意韓贊周將一份“內閣成員推選規則”掛在了之前的大木板上。

隨即,諸部尚書、侍郎就都邊寫邊思考著改選誰。

這時候他們才發現朱媺娖安排座椅的另一項功能——幾乎禁絕了他們彼此私下交流的可能。

並且“規則”上也寫明瞭,當庭票選時,不得彼此交流意見。

待過了一刻鐘後,朱媺娖便問:“諸卿的選票可都寫好了?”

十個人名寫起來並不需要多少時間,耗時間的是選擇。

不過十部目前只有七部,且侍郎缺了近乎一半,所以眾人選起來並不困難,因為能選的就那麼十幾個人。

隨著眾臣紛紛表示寫好了,朱媺娖便讓韓贊周去收了選票,並當庭唱票。

結果出來後,卻是選出了十一個人,因為好幾個人都票數相同,名次並列,這樣排到後面就多出了一個人。

而這也是“規則”中說最終選出“十至十二人”的用意。

之後,眾臣又推選黃道周、路振飛代眾人查驗選票——這只是走個流程,沒誰會在第一次內閣成員票選中作弊。

查驗確認選票無誤後,這十一人的名單便被交給了朱媺娖。

眾臣本以為朱媺娖會先散會,用個一兩天時間去考慮選誰。

誰知朱媺娖拿到寫了名單的紙張,就拈起御案的一支紅筆在上面畫圈。

那麻利的動作,讓不少大臣心突突直跳,暗想:監國呀,您可千萬別手一滑圈錯了呀。

不過,一眾大臣也明悟過來:朱媺娖這是對內閣成員早有想法了,所以才能當場決斷。

就在一眾大臣各有所思時,朱媺娖將圈好的名字抄寫在一張之上,並依照管理為每位閣臣都加了大學士的名頭。

隨即便讓人遞給一旁替她做會議摘要的翰林院庶吉士張家玉,道:“照這上面的內容擬指吧。”

王應熊此前留在了四川,如今正在趕來南京的路上。

至於張家玉,卻是郝光明前幾天在看到弘光朝廷各機構人員名單後,挑出來推薦給朱媺娖的。

蓋因此人在後世頗有名氣,乃是“嶺南三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