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人愣神、沉思之時,朱媺娖又接著道:“內閣成員只從十部尚書、侍郎中推選,再由本宮欽定。

每次推選十人以上,然後由本宮從中擇選五至九人為閣臣,並擇一人為首輔,統籌諸部政務。

為避免大臣們在朝堂上為推選之事爭執,牽引出黨爭,便由諸部主佐官員寫十個閣臣名字於紙上,署名後交上來。

之後,本宮會讓內臣當場唱票,選出票數最多的前十名或前十一名、十二名亦可。

再公開選票,讓諸部大臣查驗,確認無物再將名單交給本宮。

這新內閣的組建規則便是如此,諸位若有什麼疑惑,可以現在就問。”

聽朱媺娖講完,袁繼鹹想了想,發現新內閣成員的推選方法,除了將人選限定在諸部尚書、侍郎之中,其他方面和以前並無太大差別。

非要說有,那就是君上對閣臣的控制力更強了。

畢竟諸部尚書、侍郎就那麼些人,還要選出十個以上給君上選擇,那麼只要君上控制住諸部尚書、侍郎的人選,就可以牢牢掌握住內閣。

其餘人也覺得內閣成員的推選方法與之前相比並無太大差別。

多數大臣所在意的是,內閣權力跟以前差別太大了。

除此外,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也直接被排除在內閣之外,這讓姜曰廣頗為在意。

之前,他看朱媺娖同意召高宏圖為都察院左都御史,心中是頗為振奮的。

因為照當時的朝廷各部大臣成分來看,雖然並非眾正盈朝,其中有馬士英這樣的閹黨,還有何騰蛟等靠著先接觸朱媺娖而得到提拔的倖進之臣,但整體而言還是偏動向東林黨的“正臣”居多。

而都察院更是完全掌握在東林黨手中。

按以往的習慣,左、右都御史多半有一個會被選為閣臣。如此,東林黨在內閣也將佔據一席之地。

可現在他和高宏圖直接就沒進內閣的希望了。

這讓他有點難以接受。

他想了想,道:“啟稟監國,軍政檢法四權分離固然可領朝廷各機構職權更加清晰。

可若是出現了需要各方協作才能解決的事,又該由什麼人為主呢?總不能事事都勞煩君上吧?

況且君上得天所衷,為英明之君,統籌各方自是沒有問題。

但若是後世之君為平庸之輩,如何能保證這四權分離後的各機構還能協作無間?”

其餘人聽了姜曰廣這番話,有不少都點頭,覺得其所言不無道理。

四權分離,聽著很美。

但正如姜曰廣所說,在朱媺娖之後,朝廷遇到需要各方協作的大事該怎麼辦?

面對姜曰廣的疑問,朱媺娖卻是不慌不忙地道:“這世間哪裡有完美的制度?又哪裡有萬世不變的政策?

別的不說,當年太祖皇帝所立下的諸多制度、政策,如今還有多少被完全遵行的?

本宮之所以定下四權分離的制度,一則是借鑑後世的先進經驗,二則是為了方便本宮儘快恢復大明江山,好令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

能做到這一點,四權分離的制度便值得推行。

況且,如今新的制度還沒執行呢,諸位焉知它不會令朝政運轉得比以前更加高效?

至於在本宮及諸卿之後,這制度是否會因社會變化而出現問題,自有後來人去應對,並非本宮與諸卿該操心的。

諸卿以為,本宮所言對否?”

一時間,眾臣再次陷入沉思中。

他們回想,發現朱媺娖之前確實沒說要讓四權分離的制度成為大明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