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家軍,這是譚家三兄弟麾下將士對自己所屬軍隊的稱呼。

因為這一支軍隊已完全由譚家三兄弟掌控。

當然,這種情況的出現並非全因三兄弟的“野心”,也是時勢使然。

早年,三兄弟為方郭安部下。

至於方郭安,當時則是左良玉麾下副將——並非嫡系,而是附從的副總兵。

崇禎十年至十三年, 總督楊嗣昌調集大軍圍剿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等流寇於川陝豫鄂之間,所調集的兵馬中就有左良玉部。

當時不論是李自成,還是張獻忠、羅汝才等流寇,都一度被逼入絕路。

李自成被逼得十八騎入商洛山,張獻忠最慘時也只剩下千餘人隱遁於夔州府的山林中。

只可惜關鍵時刻東虜入寇,不僅洪承疇、孫傳庭被調走, 其他各路官軍也因軍餉不足、軍功分配等問題難以協力剿賊, 以盡全功···

譚家三兄弟就是在那一戰中立下的功勞,隨後譚文被授任為遊擊, 譚弘、譚詣則被授任為守備,駐守於巴東。

之後幾年經常被調動參與圍剿搖黃匪寇,便都各升了一級官。

再加上他們出自萬縣土豪大族譚家,如今便混成了夔州府最大的一股官軍。

如今三人麾下有家丁(精兵)三千餘,戰兵過萬。

至於輔兵,就看他們能抓到多少壯丁了。

有宗族支援不缺錢糧,又暗中與搖黃匪寇溝通,把打仗變成演戲,三兄弟過去幾年日子不知有多舒坦。

可惜張獻忠再次入川,攪得天翻地覆,讓他們的好日子也沒了。

沒辦法再在固有的地盤上作威作福,只能遁避山野。

這就是夔州的眾官軍以及搖黃十三家都不喜歡張獻忠的原因。

好在張獻忠於成都城下敗亡,張可望將兵馬都收縮到了重慶。

讓他們不僅能憑白得了些收復城池的戰功,更能過回以前的美妙小日子。

得了這些好處, 再考慮到成都方面能大敗張獻忠, 收降了不少大西軍,如今軍勢頗盛,譚家三兄弟與夔州府其他軍頭一樣,還是願意聽成都朝廷號令的。

再加上馬乾此前待他們也算不錯,三兄弟便帶著隊伍來達州聽從調遣。

不過聽令歸聽令,這些年見多了賊軍與官軍中的兼併之事,三兄弟基本防備還是有的。

這不,剛紮好營壘,三兄弟就聚在大帳中揣測起成都朝廷召集他們的用意來。

“這還用想嗎,馬僉事不都在行文中說了,就是召集我們一起剿滅搖黃十三家。”

老三譚詣,生得最高大壯碩,腦子也最簡單,同時為人也最殘暴。

對於這次成都朝廷的調遣,他並不認為有什麼深意,就是要打仗。

老二譚弘生得最為俊朗,有書生氣質,可實際卻最為陰毒狠辣,自私自利。

他聞言冷笑道:“老三你是真蠢啊,成都來人要真的只是為了剿滅搖黃匪寇, 讓我們在駐地配合不是更方便?”

老大譚文相貌最普通, 聞言道:“興許成都來人有別的剿賊計劃也說不定,畢竟都是官軍,上面既然傳下旨意,我們配合行事就是了。”

譚弘看向譚文,道:“成都的未必是真龍——我可是聽說了,在成都監國的是位公主,而福王卻是五月份就在南京稱帝了。

成都的官軍雖然打敗了張獻忠,可將來會如何卻難說得很。”

譚文皺眉道:“真龍假龍不是我們該議論的——況且南京離夔州這麼遠,就算我們想投靠,夠得著嗎?”

譚弘不說話了,卻是神色陰鬱,不知道在想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