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科舉第一刀,夔州府軍閥(第1/3頁)
章節報錯
大明是一個制度頗為完善的封建王朝,很多事都有循例可依。
就比如科考這件事,在劉之渤看來沒什麼好多想的,既然監國府如今只控有川蜀,即便再過兩月,也只是多個貴州,且朱媺娖也沒正式稱帝, 那麼按鄉試規格選拔一批舉人就是最合適的。
至於更高階的、選拔進士的會試,可以等將來朱媺娖正式稱帝后再進行。
並不耽誤事兒。
他以為自己說完,這事也就過了,誰知朱媺娖卻道:“將科考規模控制在鄉試層次沒問題,但科考規則與內容,本宮卻準備參照後世的先進經驗改一改。”
聽見這話, 下方諸人都是一愣。
科舉可是天大的事,他們怎麼都沒想到朱媺娖會提出更改科舉規則和內容。
回過神來,劉之渤當即道:“科舉干係重大,萬不可輕易改動,監國三思啊!”
隨即,龍文光、張繼孟、劉鱗長也都一起出列拱手躬身,道:“請監國三思!”
見李巖、劉孝廉也有所意動的樣子,朱媺娖不禁柳眉微蹙。
她提聲道:“科舉制度乃是國家選拔人才的大計,是不可輕改,但也不能因循守舊,一成不變。
本宮早就說過,如今世界正處於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必須求變,方可抓住機會發展強大,否則便會落後, 會捱打。
況且,此番本宮只准備在川貴兩省試驗, 對科舉做少許改動,並不會造成太大影響。有何不可?”
聽見這話,龍文光等人緊皺眉頭,一時無言。
作為科舉出身的他們,本能地不想科舉規則有任何變化。
但因為朱媺娖拿“大變革”說事,又是“得天所衷”的真命之主,他們便也一時想不到反駁的話。
李巖作為文臣中對後世之事瞭解最多的,聽了朱媺娖這番話,卻是沒了猶疑,當即出列道:“本朝科舉制度雖承自宋元,卻又大有不同。
因此,科舉制度本就是可以改動的,況且監國以後世經驗為參照,逐步改動科舉規則和內容,正是順天應人之舉。”
李巖說完,黎玉田、劉孝廉也當即出列表示贊同。
龍文光這幾位年紀較大的官員,皺著眉頭想了又想,最終還是同意了。
見此,朱媺娖才露出笑容,道:“此事本宮已與駙馬商量過,此番科考依舊會以策論為主,然後再添一些附加題。
另外,策論文章將不再限制為八股形式,但考生則限定為有童生、秀才功名者。
等過些天, 本宮還會拿出附加題的學習資料,傳播出去,給諸考生學習。”
聽了朱媺娖這番話,龍文光等人雖然仍皺著眉頭,卻也鬆了口氣。
其實八股文的作文形式,在明晚期已有所鬆動。
這個時期,明朝外有韃虜、內有流賊,南方又受到外洋的一些文化、物質刺激,因此思想變化是相當活躍的,甚至隱有百花齊放的趨勢。
可惜在歷史上,這一重大思想轉變被清朝的建立給打斷了。
在這個時空,在明晚期的文化思想背景下,朱媺娖對科舉的這第一刀其實是很輕的。
不再限制八股作文形式,等於是讓現有研究八股文的眾考生多了些競爭者。
但朱媺娖卻言明,這次科考人員限定為以前的童生、秀才,便等於在此次科考避免了新競爭者的出現。
如此,也就不會遭到太多反對了。
至於說這一刀為以後科考制度的改革埋下了伏筆,或者說下一次科考時,競爭會變得遠比這次激烈許多,就不是龍文光等人要考慮的了。
他們先前反對更改科舉制度,除了本能的不喜,主要還是要為後輩、門人爭取利益。
而按照朱媺娖的科考改革步驟,以後的考生們至少也有幾年的適應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