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第2/3頁)
章節報錯
這是要留下自己故鄉的證明。
畢竟,未來興陽縣淪陷之後,秦川唯一能證明這裡是自己故鄉的,可能也就是城牆上這一首詩作了。
大夢春秋筆所刻,墨跡也沁入到了城牆石刻之中,風吹不亂,雨打不掉,除非將城牆毀去,否則這字跡便將一直存在於城牆之上。
這首詩其實叫做《渡荊門送別》,第一句也是‘渡遠荊門外’,不過若是這樣寫,肯定便不能應景,秦川只能改為陽城,也是興陽縣的古稱,就能解釋得過去了。
第二句和第三句,也是頷聯和頸聯,都是對仗工整的,可是這首詩中‘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以及‘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都是意境和用詞極美的句子。
畢竟,這可是一個沒有仙人的世界中,五千裡歷史長河裡,被稱為詩仙之人所作。
“秦先生,這又是一首足以流傳千古的名篇了啊!”唐鶴上前,望著這首詩作,久久不語。
然後,便是感悟。
文運才氣入體。
當然,他獲得的文運才氣,和秦川寫完之後得到的文運才氣,根本不能比。
只有秦川的零頭。
全詩一共四句,秦川便收穫了四縷文運才氣。
而唐鶴收穫的,不過是四絲而已。
姜雨初、李元、王菱等人,也都有些許收穫。
“好一個,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啊!”姜雨初感慨著,又偷看了一眼秦川,獨自嘀咕道:“想不到,這個傢伙看起來不近人情,其實內心感情還蠻豐富的!”
同為興陽縣人,姜雨初可是真正從小到大生長於此的,她對故鄉的感覺自然更加強烈一些,最後讀完全詩,直到‘仍憐故鄉水’這裡,想起自己的家鄉因為戰略要被放棄,最能有代入感。
古人都戀家,或者說是人都戀家,而古人更看重故鄉,所以才有‘落葉歸根’的說法,更有‘月是故鄉明’的感慨,此時的秦川便處於這樣的一種人情氛圍之中。
離開家鄉的傷感,自然能輕易就傳達給每一個人。
甚至,前來送別的一些學子,望著這一首詩,都紛紛朝秦川鞠躬。
詩作之中,他們也獲取了文運才氣,不多,卻也十分感激。
其中,盧永義還對秦川躬身詢問:“先生此去,可是要隨鶴老入金陵府了?若是如此,那學生願意日夜勤讀詩書,定要考入國子監,成為先生的學生!”
“學生也有此意!”張遂良也應和著,這二人算是徹底成為秦川的迷弟了。
當然,還有那些,因為秦川的詩作,而被指引入道的興陽縣讀書人,都同樣用期盼的目光望著秦川,打聽著秦川的下一站。
秦川都還沒來得及回答,唐鶴便開口說道:“秦先生自然要入國子監,到時候各位若是還想被秦先生教導,便努力考入國子監來吧!”
“當真?”
“啊哈,那可太好了!”
“入國子監,拜師秦先生,學習詩詞,斬妖除魔,正是我輩所願!”
眾人大喜。
見到唐鶴把話都說了,秦川還是謙虛地說道:“詩詞一道,達者為先,既然你們肯努力,在哪裡學習都是一樣的。我雖然答應了鶴老,隨他前往國子監,可誰知道能不能入得了?”
“以先生之才,定能入得了!”
唐鶴笑道:“甚至,未來的國子監,將會以先生為首,都不會讓人意外!”
見他繼續給自己畫餅,秦川便不說話了。
其實,他心裡還是不太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