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六千三百七十四人參加,透過院試得到秀才功名的,有五千多人,被淘汰的很少。

主要是這次參加考試的讀書人,質量很高。

原歷史上的舉人、進士都不在少數,秀才更多。

等到榜文張貼出來,幾家歡喜幾家愁。

得到秀才功名計程車子面帶笑容,被淘汰計程車子無比沮喪,這些人在參加考試之後,已經得到了共識,那就是這次考試的難度並不大。

連這次難度不大的考試都無法透過,那隻能證明自己才學有限,還需要繼續苦讀……

一些沒有透過院試計程車子,心有不甘,只能再去算學、雜學等科繼續嘗試。

二月二十二日。

第二場鄉試繼續進行。值得一說的是,在院試奪得魁首的人,是號稱明代三大才子的楊縝。

院試比較簡單,策論也比較寬泛,更容易展露文采。

章惇、岑文字分別處於第二第三。

第二場鄉試到第三場會試,中間同樣間隔七天。

等到二十九日,便是會試之時。

不過。

王景這時候,只是把一部分的注意力放在科舉上面,另外一大部分精力,轉移到了王府內院。

因為大喬已經感應到了胎動。

說不定什麼時候,孩子就會出生。

這是王景的第一個孩子,也是他在神州世界的羈絆。亦有可能是淮軍基業的繼承人……

不只是王景,沈翼、步騭等人,也分出了一部分注意力關注王府。

時間,在數千士子埋頭考試,淮軍官吏忙碌閱卷的過程中流逝。

不過眨眼之間。

已經到了三月一日的清晨。

太初四年的二月只有二十九天,會試結束,正好是三月份的第一天。

原本五千左右的秀才,經過鄉試的篩選,變成了三千舉人。

這三千舉人的試卷,又經過篩選淘汰。

最終選出了一千進士。

歷史上科舉選士,每次只選拔三百或者更少的進士,這次淮軍一次性的錄入了一千進士,數量足足多了三倍還多。

這一千進士,其中大部分會分到各個府縣,成為府縣的縣丞、主薄。

不過。

在選出一千進士後,這些進士還要前往王府行宮,參加最後一場的殿試,這次殿士不淘汰人,只為他們進行排名。

殿試的時候。

王景親自擔任主考官。

鄉試和會試的時候,楊縝在策論方面,被岑文字和章惇超過,章惇成了會試和鄉試的魁首,這次科舉的狀元,便在楊縝和章惇兩人之中選出了。

至於岑文字和胡宗憲。

在前五非常穩定。

只能說,歷史級的名臣,的確能力非凡,是金子在什麼地方都能發光……無論是科舉還是其他形式的選拔,他們都能展現出才華。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