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秩序(第一更)(第2/2頁)
章節報錯
實際上,巡按不過是差遣,權柄雖然重,但在淮王府的體系中不入正流。
等到泗陽、沭陽兩地內政踏入正軌,有其他人才填補到知府職位,汪廣洋就能功成身退。
到時候論功行賞,汪廣洋就能自然而然的踏入中樞,在政務省發揮更大的作用。
其實,有能力擔任知府之位的人才,在淮軍不在少數。
無論是韓熙載,還是在白澤充當縣吏的胡惟庸,讓他們治理一個府輕而易舉。
不過韓熙載在中樞做事,中樞同樣缺人,不適合下放。
胡惟庸的名聲太差。
他和汪廣洋同為明初丞相,但汪廣洋能力和人品都能令人心服,而胡惟庸熱衷權勢喜歡拉朋結黨的名聲,讓人望而卻步。
胡惟庸就算說自己改過自新,在短時間內也不會有人相信。
在其他人的印象中,如果讓胡惟庸擔任一地知府, 恐怕這個府的眾多知縣、官吏,很快就會成為胡惟庸的人……
不能服眾的人, 王景想要重用都沒辦法。
……
太初三年六月。
淮王府設立七府五十四縣,汪廣洋成為兩府巡按的訊息也隨之傳出。
汪廣洋的名聲在明清時期的確不小。
在汪廣洋的名字傳出後,不少明清時代的讀書人紛紛前來投奔。
神州大陸此時的情況便是這樣。
同一時代的人會下意識的感覺到親近, 可以被視為源世界的“鄉黨”。當某個鄉黨的名聲傳出,身居高位,自然就能吸引同時代的人才聚攏。
韓熙載的名聲傳出後,徐鉉便主動的前來投奔。
汪廣洋也是如此。
有了大量讀書人支撐,再加上眾多軍中退伍將校,這才將七府五十四縣的官吏補充起來。
至於鄉村一級的小吏,需要縣令根據情況,從本縣的百姓中選拔。
整個官吏體系的完善和建立,足足耗費了一兩個月的時間。
秩序初步設立,各種各樣的雜事多不勝數。
大量的事情被縣令、知府解決,但還有很多事情需要中樞來決斷。
沈翼、步騭為首的中樞官吏,忙碌的不可開交。
就連王景自己。
除了每天在王府陪大喬一會兒外,連吸收蛟龍氣數修煉的時間都沒有。
等到了七月,泗洪各地的糧食收割後。
王景才稍稍的放鬆。
這一日,天氣比較涼爽,有著輕風掠過大地。
王景帶著家中女眷和一眾護衛來到了郊外踏青,大喬在成親之後就一直待在王府,不免心有鬱氣,出來透透風對身體比較好。
大喬的精神力量蛻變了三次,算是三階生靈,不過她側重精神力量,還無法反哺身軀。
只論身體狀態,她也就比平常人健康一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