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我大清的心腹大患啊(第1/2頁)
章節報錯
今年八月的京師相當寂寥,雖然大街小巷也張燈結綵的看似挺紅火,但那氣氛是遠不如去年。
也難怪,皇帝不再京城麼,他們還熱鬧給誰看啊?
乾隆五月裡就秋獮木蘭了,現在正在木蘭圍場高高興興的射兔子呢。
只是和珅沒有一同跟著去,雖然他丟了九門提督的位置後,立馬就被乾隆抬了一手,命他在御前大臣上學習行走。
這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見習的御前大臣。
而依照和珅的恩寵,那顯然會很快就轉正的。
雖然這御前大臣更多是一種虛榮,跟歐洲宮廷的貴族很相似。實權上遠不如六部尚書、九門提督之類的。但御前大臣常日侍直於皇帝左右,奉皇帝出宮巡幸,併兼管奏事處事務。
從長遠角度來看,這對和珅日後霸攬朝廷大權打下了伏筆。
趙亮很清楚這一點的。
因為滿清的政治制度經歷了雍正的一番改造之後,就決定了不可能有真正的權臣出現的。哪怕是軍機處的領班大臣也不行,因為軍機處的大臣們並不能阻礙皇帝跟前的‘言路’。
無論是密摺還是其他的一些行政措施,這決定了清朝皇帝能‘言路大開’。
所有奏摺都是直接送到皇帝面前,然後再由奏事處轉發軍機處的,而不是先送到軍機處再由軍機處轉給皇帝批閱,這跟明朝的內閣和內相制度是大有不同的。
皇帝可以毫無阻礙的知曉全國的任何事情,你還怎麼當權臣?你還憑什麼做權臣?
可是和珅不一樣啊。掌權後的他身兼軍機大臣和御前大臣兩個職務,打破了制衡的框架,要求“凡有奏摺令具副本關會軍機處”。如此以來,在制度設計上,就令軍機處的地位大大提高,不僅參與決策,還實際掌控了資訊渠道,皇帝被操縱的風險大大增加。
不過現在才乾隆四十四年,距離和珅真正獨攬朝堂大權的日子還遠著呢。
這次和珅並沒有隨駕乾隆左右,他留在京城一門心思的為來年乾隆五下江南做準備呢。
從沿途路徑到下榻的駐地,從一路上的安全防護到上上下下所有人的吃喝供給,還有沿途路上皇帝要賞賜下的東西,以及地方上官員士紳名流們的獻禮……
那事情不要太麻煩了。
乾隆早在去年木蘭秋彌的時候就宣佈四十五年要下江南,可一年多時間過去了,和珅還在忙的不可開交。
因為這不只是乾隆一個人,他要帶多少後宮嬪妃和王公貴族,又有多少大臣要隨駕,這些王公大臣們的家眷僕人,以及宮裡頭的太監宮女,還有隨行的大部隊——如今運河線上可不安穩,萬一途中被反賊們鑽了空子,歷經過去年萬壽節一案後的和珅是再也不想重蹈覆轍了。
雖然這些事兒並非是他一人的責任,領侍衛內大臣都有六個呢,御前大臣也還有好幾個?被欽命負責南下事宜的王公阿哥都好幾個呢?但和珅身為其中的一份子,職權還相當重要?一旦出事他就是想跑也跑不了。
等到他在京城看到趙亮搞出的那些銀元之後?看到執行起來後的機械一塊塊的往外‘噴吐’出白花花的銀元之後,和珅都不想把它立馬呈現上去了。
就跟去歲牛痘救了他‘一命’一樣?眼前的這些好東西,關鍵時刻亦能叫他再次起死回生的。
“致齋兄也太過憂慮了。那些逆賊自去年開始就逐漸於運河一線銷聲匿跡?以小弟之見不過是癬疥之疾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