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人太客氣了,比起海豐吳氏這等簪纓之族? 科舉世家? 我趙家才是剛剛立足,如何有臉去談甚後起之秀啊。”

交易進行的非常愉快? 那話題很快就轉移了。

看得出來,吳垣對此還是有點小羞赧的。

趙亮心裡暗笑? 立馬就將話題轉移到了吳家人最為得意的家學身教上。

海豐吳氏打前明時候就為書香門第? 耕讀世家了,雖然無人高中舉人,但秀才舉人還是層出不窮的。等到入清後吳自肅高中進士開始,其本人做到了刑部侍郎? 為贛西、江南、河東三省名宦。他三子吳象寬雍正癸卯恩科進士? 也做到了河西布政使;四子吳象默做到了兵部、刑部侍郎,桂西鄂北巡撫;五子吳象弼雍正癸卯舉人,亦當上了學政。等到吳自肅的孫子輩也就是吳紹詩的時候,雖然沒人再高中進士了,但吳紹詩也做到了刑部侍郎? 而且吳家人在刑法上精心鑽研了三代人後,打吳紹詩開始? 那忠於成為天下所公認的名家了。

吳紹詩的倆兒子就是吳垣和吳壇,吳壇在去兩淮之前? 那也在刑部當過侍郎。

這樣的家族何其恐怖啊。

但人都是‘謙虛’的,對於這般的簪纓之族? 你誇他們是官宦名門? 那是在罵他們。必須誇他們是耕讀世家? 必須誇他們是科舉世家。

而且吳家四代人裡出了三個兩榜進士,那也真的是很不簡單的。老牛逼了,稱他們一聲科舉世家,也一點不為過。

而且人家在傳統教育上也的確很有一套心得,家中子弟五歲就入族學,且其中聰慧伶俐者往往還會延名師課讀。如吳自肅年十三就外傳以王清為師,而王清為內弘文院學士;吳壇亦曾受知於齊魯學政李治運等。

同時吳家歷代有功名之人,還會將自己的文稿留下,《吳氏試藝》的大名在整個齊魯都是人盡皆知的,可惜外人根本就難以一窺究竟。那是吳家打前明開始,歷代族人優秀文章的匯總,為本族子弟所必修。

然後就是歷代為官子弟的官場心得。

這點只看吳垣吳壇兄弟剛入官場就搏得了刑法名家的名頭就能知道一二。

如此這般的作為,雖然免不了叫吳家子弟功名利祿燻心,但不可否認,他們不管是在科場上,還是在官場上,一旦涉入真就會少走很多的彎路。

所以,言傳身教是‘一把屎一把尿’帶出來的,而不是單純的用嘴說出來的。

海豐吳氏就是中國古代社會中最為典型的一個‘科舉世家’的活例。

這種‘言傳身教’跟趙氏的辦學之法之宗旨,那絕對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看著吳垣以一種高傲自矜的口吻來點評趙家‘慷慨助學’的時候,趙亮只能更起勁的去吹捧吳家。

畢竟在現在的大青果,吳家這樣的‘言傳身教’才是真正得正途。

“我父只一秀才,我只為一童生,尚有一堂弟,亦不過剛剛過了府試……”

說起家學和學業來趙亮‘自愧不如’啊。

而這種‘慚愧’顯然很對吳垣的胃口,或許這樣的對比,這樣的優越感之下,會叫他剛才內心的那點羞赧給衝散沖淡了吧。

現在趙亮很有唾面自乾的精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