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什麼料子?”汝州城康府中,康太太摸著自家姑爺使人送來的料子,人有些懵!

康家也是有錢人家,這些年裡市面上什麼樣的好料子她沒見過?哪怕是皇家用的織錦緞她私房中也能找出幾匹來。這還是因為大頭已經被她陪嫁女兒了。

可眼前的這兩匹她還真是開天闢地的第一次遇到。

觸感太柔軟滑膩了,摸著就叫人感覺到一種溫和。雪白雪白的,輕若無物,柔軟如絲。

怪不得女兒信上專門提到了這兩匹料子,叫什麼山羊絨,最適合做貼身中衣,保暖舒服的很,名字是真不好聽,可物件真是好物件!

只摸著東西她就能想到這料子做成內衣中衣了會有多麼舒服。

以康太太多年的經驗來看,這東西要是能放到市面上必然會大賣的!

康橋年(嗯,俺終於有名了)嗤笑一聲,“還放到市面上,你知道這一匹料子耗了多久時間,又值多錢嗎?”

“姑爺從前年就開始著手了,收集羊絨,加以清洗,再試著紡紗成線,織成現在手感的料子,三年之功耗費了上千兩銀子,也不過得了區區十匹!”

趙亮在給康橋年的信中先就提及了山羊絨,內裡言語並未詳述,可康橋年也能感受的到艱辛。

首先就是羊絨的收集,這東西想就能知道有多麼不容易收集。

雖然康橋年之前根本就沒羊絨這個概念,可顧名思義,他還是能猜出實物來的。

此時的中國雖然沒有‘羊絨’,但鴨絨鵝絨的概念可早就有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曾提到:“選鵝腹絨毛為衣、被絮,柔軟而性冷,尤宜能解嬰兒之驚癇。”

康橋年從鴨鵝身上想到了山羊身上,就立刻什麼都明白了。

這山羊絨首先原料收集就很不容易,然後還要梳理雜毛死毛碎毛和一切硬物,趙姑爺稱之為無毛絨,之後再清洗去油去羶,一頭山羊只多得兩三兩淨絨。

然後再“試著紡紗成線,織成現在手感的料子”,這一個‘試著’都不知道蘊含了姑爺多少的心血汗水!

趙亮對羊絨紡織狗屁不通,他只是多次在小說中看到過‘毛紡’倆字,然後自己稍微的問了下度娘,發現不少小說裡提及的毛紡都是扯淡玩意。

中國的本土羊種幾乎都是粗毛羊,產毛量少不說,還毛質差勁,根本不適合紡織。至少是現代紡織技術還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

所以中國古代的紡織技術雖然十分發達,長期領先於世界,可在毛紡上始終沒有啥建樹。只多是做些地毯氈布類的東西!

而歐洲的英格蘭卻能非常順利的上演著‘羊吃人’運動!那就是因為英國本土有著許多優質的細毛羊,羊毛產量高不說,還適合毛紡。

但羊毛紡織不成,羊絨紡織卻能在中國大行其道,只要有人肯去做。

誰叫中國有那麼多的山羊呢?

羊絨是出自山羊身上的,後世中國羊絨巔峰時候一度佔據到了全世界羊絨產量的80%以上。

只不過隨著新世紀環境保護的力度不斷加強,中國羊絨的產量才開始逐年下降。

趙亮這個時候搞羊絨,如果真大行其道了話,那肯定對自然環境有傷害,因為如今時代的人可不懂得什麼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