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像螞蟻一樣每天工作。

沒人在乎他們的喜怒哀愁。

沒人關心他們的生老病死。

所以,這些工人感受到生活很無趣,很無聊,很無望。

接著便是狀態下降,業績下降。

現在突然有一天來了一群專家教授,穿西裝打領帶,拿照相機記錄板。

要寫工人的名字,要記錄他的工號。

還要拍一張照片,要研究他的工作,關注他的業績。

更揚言,這項實驗會被寫入書本中。

所以,這些工人就感覺自己被關注了,被關心了。

自己的生活有意義了,自己的付出有價值了。

這種意義感和價值感點亮了他們的熱情。

於是,這些工人的生產效率就上升了。

心理學教授大膽假設:只要工人面前站著一個教授專家,效率馬上就上去。

進一步假設:根本不需要專家,只要找幾個混混,穿西裝扎領帶,掛上工牌,上面寫上“XX大學教授”

往那一站,業績就能上升。

最後工廠搞了一個小房間,裡面站著幾個假扮專家教授的人。

讓全工廠的工人都輪流進入房間工作。

神奇的現象發生了。

只要進入這個房間,工人的生產效率就開始上升。

出了房間,生產效率就下降。

所以,霍桑實驗給管理學一個重要提醒:“人的精神狀態才是管理的關鍵變數。”

真正的業績輸出,來自人的精神狀態的改善。

那麼怎麼去改善呢?

這就需要管理者的關心和關注。

在這個實驗之後,心理學教授寫了一本書叫《工業文明中的人的問題》

在霍桑實驗之前。

以前管理者都在研究怎麼做事,研究標準流程,製作數量公式,尋找最大值最小值。

霍桑實驗之後,發現這完全不對,思路有一定的錯誤。

應該研究怎麼樣讓工人滿意,建立信任,形成忠誠,振奮一個人的精神。

怎麼樣讓一個人願意付出。

在後世,作為一個管理者,如果不懂點心理學。

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領導。

現在。

武長風的工廠和霍桑工廠出現了同種問題。

自己雖然不是專家教授,但起的效果是一樣的。

有問好,有關心。

還詢問工人有什麼困難需要工廠來解決。

工人們得到了關心,所以在過去的一個小時內,產量開始上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