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十八章 儒學的春天(第2/3頁)
章節報錯
不會對君王,不會對朝廷,產生任何怨懟。
闡述完了這些大道理之後,第二部分就是具體的方案了。
這一部分,淳于越有些恥於承認,但是也不得不承認,他參考了商君別院的模式。
在他的模式當中,他建議朝廷開辦學堂,來傳授儒學。
這些學堂,都是朝廷負責支出的。
如今大秦物阜民豐,國庫充盈,負責這一部分,倒也沒有什麼問題。
觸及學堂,淳于越命名為童生學堂。
在裡面學習的,都是兒童。
對於這些兒童,也不用教他們太高深的道理,只需要用論語、孟子、中庸,等等儒學典籍,給他們開蒙罷了。
目的是讓他們識字。
畢竟他們年紀還小,教太多大道理,他們也理解不了。
等到學會了識字,透過了考核之後,就可以到第二等學校了。
這第二等學校,淳于越命名為秀才學堂。
畢竟能透過考核的,都是優秀人才。
因此稱之為秀才。
而沒有透過考核的,雖然淳于越沒有給他們命名,但是他私底下稱這些人為廢柴。
這些廢柴,就只能去各地打工了。
不過他們已經學會了識文斷字,就算是打工,也有不小的優勢。
而秀才學堂,就是教的聖人的高深知識了。
他們在這裡,要理解聖人的思想,聖人的言論,以聖人的行事準則,要求自身。
第三等學堂,淳于越稱之為大學。
進了大學的人,都是從青年蛻變為成年的人。
而且大學的錄取率不高,這裡面的人,都是真正的優秀人才。
這些人在大學裡面,會系統的學習儒家學說,並且要和當今現實結合起來。
在這裡面,儒學並非是空談,反而有了現實基礎。
在往上,就是太學。
進入太學之後,基本上就算是半隻腳邁入官場了。
這些太學生,一方面繼續學習,另一方面,則被分配到各個部門,給官員打下手。
寫寫奏疏,送送詔令,反正是熟悉一下官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