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吃麵不能沒有蒜!(3k章)(第1/3頁)
章節報錯
上郡草原,鹽池。
池周綠草如茵,野花叢生,池面如鏡,倒映出天空的顏色,彷彿遺失在草原之上的一面天空之鏡。
清晨陽光的照耀下,鹽池裡的藻類和礦物質悄然發生某種神秘的變化,使得鹽池變得五彩斑斕,黃色、橘色、紅色、粉色、白色……絢麗非凡,美不勝收。
但鹽池以南,因為採鹽而到此的白犀縣的鹽工,卻並沒有心思去欣賞這一世間罕見的美景。
畢竟天天見,都快看吐了……
他們拿著硬邦邦的麵餅,就著水囊中的清水邊走邊吃,頗有幾分後世社畜的趕腳。
行走中,他們按照各自班組的不同,慢慢聚攏在一起,聽著組長分配著今天的工作,間或說出自己的想法。
按照朝廷制定的考核制度,每個採鹽的小組當月的採鹽任務,如果超過額定指標的十分之一,就會獲得一隻羊作為獎勵。
而要是年終評定在前三的小組,則每個組員將獲得民爵一級的獎勵,組長和班長在此基礎上,分別獲得一萬和五千錢的獎勵。
新考評制度的體現,就是儘管被源源不斷運走,但還是堆積如雪山一般的食鹽。
而這,也是扶蘇放心大膽去進行貨幣改革的底氣。
在現在這個年代,誰掌握了食鹽,誰就掌握了所有人。
當官府賣鹽只收五銖錢的時候,半兩錢的流通性就大打折扣。
而當官府將半兩錢和五銖錢的貨幣價值統一。
既儘管半兩錢更重,但也同樣當做一錢來看待時,無論是誰,只要不傻,都會盡快將手中半兩錢兌換成五銖錢。
畢竟一枚半兩錢融化,至少可以獲得兩到三枚五銖錢。
這也是扶蘇搶在五銖錢還沒有在全天下流通的時候,就急匆匆用超低的鹽價,去摧毀齊地私鹽的原因。
打擊私鹽販子的同時,也是在搶佔其市場份額。
嗯,按照賬冊上來看,齊地的很多黔首,至少存了兩三年都吃不完的食鹽……
畢竟便宜,而有便宜不佔王八蛋嘿!
不過扶蘇相信,他們家中存的食鹽,要比他們想象的消耗的快。
隨著鐵製農具的推廣,以及無地的黔首被大量遷走。
牛耕的成本,就會遠遠低於僱人庸耕的成本。
賦閒的勞動力少了,則剩下的人對於薪資的議價能力自然提升。
就像當年的歐洲,因為黑死病的橫掃,人口銳減,於是用工成本上升,倒逼很多相關工具的發明和推廣,進而提升生產力,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有了後來的工業革命。
而在現在的秦國,也同樣是這樣的。
推廣牛耕,再加上沒有太大的人口壓力,就可以引進用於發展畜牧業的三圃制。
而牲畜多了,食鹽的消耗量也就隨之上升。
畢竟食草動物對於食鹽的需求,是完全不弱於人類的。
所以主要靠吃竹子為生的大熊貓,也就有了食鐵獸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