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消費升級(3k章)(第1/3頁)
章節報錯
扶蘇回想起下午時分的爭執。
當時鄭國從宮外而來,攜帶的是各縣上報的,有關今年糧食增產普遍在兩成以上的報告。
也因此,鄭國建議,他準備將今年的納租額提高一成。
按照他的計算,這樣算下來,黔首們手中留下的糧食,最差也會和往年持平,很多的人家,只多不少!
而對於官府來講,多收的糧食,正好可以填補這段時間因為平糶而產生的缺口。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這樣,接下來在關中開挖溝渠的事情,就有了充足的糧食保障。
扶蘇乍一聽,覺得這個想法不錯。
畢竟秦國是一個什麼都管的大政府,而在他的決策下,這些收上來的糧食,也能做到取之於民,而用之於民!
但他轉念一想,如果他是咸陽城周邊的一個農戶。
在新的一年裡,用著新式的耕犁、耬車等農具,田間地頭堆肥,不避風霜雪雨,辛勞了好幾個月,田裡的糧食產量比上年多了很多。
結果這時候,官府突然調高了納租額,辛勞一年的糧食,大多被官府拿去了,自己家裡留下的糧食,和去年留下的一樣多!
啊這……
所以,這就是他和鄭國產生分歧的一個點。
鄭國的理念,採用的是商鞅當年所說的‘弱民’之術。
既‘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抑制子民的慾望、智慧、意志、權利和人性,實現君主對國家的統治。
但商鞅時期的‘民’,和現在秦國的‘民’,以及後世的‘民’完全不是同一個階級。
商鞅時期的秦國,很多地方還屬於部落氏族制,如果不透過所謂的‘馭民五術’去收拾掉這些‘豪民’,則不會有後來秦國的興盛。
但現在不同了,在‘戶有二丁以上不分者,倍其賦’的政策下,現在的‘民’,叫做黔首。
所以扶蘇認為,今年的納租額,應該和去年保持一致,不妨讓黔首們將多收的三五斗,留在自己手裡吧。
而鄭國則暗示他讓內侍們迴避,之後問了他一個問題。
那就是納租額減少了之後,百畝之家和萬畝之家,誰的獲利更多?
此話一出,扶蘇第N次打消了讓老先生回家抱孫子的想法。
鄭國的意思是,對於那些田連阡陌的大戶,比如透過家屬或隸臣代持的方式,擁有幾十萬畝田的公子袞,哪怕是百分之一的降稅,也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數字。
而對於國家來說,這樣的大戶,才是造成動盪的根源。
這樣的大戶,也才稱得上‘豪民’。
不過,這也是扶蘇和鄭國產生分歧的第二個點。
因為扶蘇的靈魂,來自一個商業發達的資訊時代。
在這個年代裡,遍佈著數不清的消費主義的陷阱,扶蘇隨便搬兩個,套用到秦國,就足以讓這些大戶將‘多收的三五斗’,心甘情願的交出來了!
想到這裡,扶蘇抬起頭,在他的眼前,是捂著耳朵的趙姬,以及不斷碎碎念發動持續攻擊的田姬。
他笑了笑,從旁邊拿起了一本小冊子,這是玻璃工坊送來的名冊。
這其中的很多名字,雖然都是些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但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