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言商(第2/2頁)
章節報錯
在農業社會中,直接創造社會價值的只有農民,以及少量手工業者,而由於生產力的限制,發達的商業手段並不能有效的提高農民的生產效率。
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商人們多一些,地主們就要少一些。
但槍桿子大多時候都掌握在地主們手中,他們是斷然不會、也不肯少拿的,如果商人們不減少自己的份額,那麼農民就會活不下去。
而農民活不下去,朝廷也就完蛋了。
比如元朝搞出的包稅制,以沈萬三為代表的商人們試圖擴張自己的利益,於是朱八八改名成為朱元璋後,蒙古王公們就回老家牧馬放羊去了……
所以,但凡明智一點的封建王朝,都會在大方針上選擇抑商,以此來保證自己的統治。
但無商不富,大地主們又會陽奉陰違的進行商業活動,而商人們,很多時候都是作為白手套存在,依附於有權有勢的大地主們,在這一時期,無論中外都是這樣的。
到了地理大發現時期,地主階級發現殖民地是最值錢的東西,但土地和人口他們又帶不走,於是就採用掠奪式經商的方法,更加有效率的壓榨殖民地的財富。
而在這一時期,因為殖民掠奪的資源相當於是無限的,大家都夠分,商人和地主之間也就不存在利益衝突。
於是二者再次結合之後,地主階級提供軍隊,商人提供貨物和渠道,殖民經濟飛速發展了起來。
嗯,舉個栗子的話,第一批從南海郡運來的紅糖,相當於美洲運回歐洲的真金白銀。
於是大地主(扶蘇)提供軍隊(越騎營),中小地主(宗室)提供人力,商人(少府)負責提供渠道。
在利益的勾連下,一座座種植園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無盡的財富也將如潮水般向咸陽城湧來。
這也是扶蘇要打擊有可能阻斷商路的氐人的原因。
而通往西域的商路,也隨著月氏人的臣服而暢通無阻。
等到秋風起,那些滿載著絲綢、漆器的胡商們,將組建比上次規模大十倍百倍的駝隊再次來到秦國。
咸陽城,註定要成為人類社會璀璨的明珠,而且是最璀璨的那一個,沒有之一!
在扶蘇陷入暢想的時候,一陣嘈雜的拼酒之聲打亂了他的思緒,他定睛一看,果不其然,帶頭鬧騰的,又是那幾個同父異母的兄弟。
很好,等到下次祭祀的時候,白鹿幣一定給他們哥幾個安排上!
ps:沈萬三在明朝建立以前(元末)就去世了,具體的可以參看顧誠先生的《明朝沒有沈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