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禾原北坡之下,到處是身材魁梧,手持強弩尖矛的甲士,不時有掌著各色旌旗的巡邏隊穿梭其間,將整個測繪現場圍的水洩不通。

擺在扶蘇面前的,是不久前剛剛製作出的青春版遊標經緯儀。

他比劃了兩下,得出了湊合著能用的結論。

在那些隸屬與太僕府的工師手中,則拿著一沓三角函式表。

這些土木專業的秦國工師們,大多都有著很高……

嗯,大約相當於初中生水平的數學造詣,而且還掌握著不俗的測繪原理。

他們大多熟背的《周髀算經》和初版《九章算術》中,都詳細的描述了分數計算、勾股弦定理、比例演算法、面積演算法以及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數學知識。

所以扶蘇交給他們的三角函式表,很快就能派上用場。

而今天將作少府公輸軌和太僕蒙恬親自到了測繪一線的原因,是因修一條從咸陽到夏陵縣道路而產生的分歧。

按照蒙恬的想法,自然是一步到位,修一條五步寬(三十尺)的道路,然後全部鋪上水泥。

而公輸軌則考慮到水泥的產能不足,且需要優先配給到重修咸陽城的內部道路上,至於通往夏陵縣的道路,將現有的土路稍加平整就好了,沒必要大費周章。

扶蘇則懶得理會那兩個叨逼叨了一路的大鬍子,他眺望了遠處的咸陽城,決定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修路。

既從咸陽城修一條兩丈寬的水泥路,連線到夏陵縣後,再拐到藍田縣。

至於為什麼是兩丈寬,則是按照秦統一之後的度量衡,車軌寬度為六尺,大約是兩匹中等大小的秦馬的臀寬之和。

這樣可以剛好同時容納兩輛馬車並行的時候,還可以給周邊的行人留出一點空間。

而差不多是同一時期羅馬,車軌的寬度雖然比秦國的略寬了一點,但同樣也是用兩匹馬的臀寬之和為基準。

二者之間的差異,則是因為大洋馬們,屁股都比較寬。

扶蘇翻看著工師們的測繪圖紙,突然想到,後世裡有一種說法,說秦國車同軌的軌字,代表的是軌道交通,既‘馬拉火車’。

只是在扶蘇看來,通篇只寫了兩個字。

扯淡!

按照其中‘專家’的分析,‘枕木之間的距離竟然正好和馬的步子合拍。馬匹一旦拉車到了軌道上,就不由自主地發生“自激振盪”,不能不飛快奔跑,幾乎無法停下來。’

也就是說,在這些‘專家’心中,秦國的標準化已經到了連馬的身高體長都可以控制的地步!

因為馬的步幅大小,取決於它們的腿長,同一組拉車的馬體型大小可以一致,但成千上萬匹馬的體型相似的話,可能只有現代化的育種技術可以做到了。

所謂的車同軌,規定的是馬車兩輪之間的輪距。

舉個栗子,一條四米寬的雙車道,恰好可以透過兩輛車寬不超過兩米的小車,但這時突然從對面開過來了一輛三米寬的大車,如果是平地還好,互相讓一下就都可以過。

但如果是山路呢?

整條路是不是就被堵死了?

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無論是秦國還是山東六國,參與交通的主要工具都是馬車或牛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