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關。

侯封騎在一匹屁股上打著宮中印記的高頭大馬上,眺望著遠處高大的關隘。

他不明的一點在於,眼前的函谷關較之前雄偉了不止一倍,但扶蘇依然堅持開展了函谷關二期改造工程。

具體就是在城外挖護城渠,在城內打水井……

侯封微笑搖頭,將些許雜念拋諸腦後,舉起手中的節杖,高呼一聲:

“出關!”

“出關!”

一百名鮮衣怒馬的繡衣郎齊聲應命後,立刻輕磕馬腹,緊緊跟在他身後向函谷關走去。

他們有些羨慕的看著侯封手中的節杖。

雖然這只是一根烏木棍子,上面挑著一長串加了羽毛裝飾的犛牛尾。

但皇帝的詔書上寫的明明白白:

廷尉右丞侯封秩比一千五百石,銅印黑綬,持節巡行天下,觀覽風俗,所至專行誅賞。

最重要的後面提到的一句話:

二千石者,奏而殺之,其千石以下,則得專誅!

也就是除了那些銀印青綬、秩二千石的郡守,以及銀印青綬、秩比二千石的郡尉之外,其他的大小官員,可以先斬後奏!

而且據說侯封懷揣虎符一枚,可以調動不超過一萬人的軍隊!

於是這些繡衣郎們盯著侯封乾瘦而有些佝僂的背影,心中不由升起濃濃的畏懼感。

在這些繡衣郎的身後,則是數百名身穿短披風,腰懸長劍的技擊士。

這些人雖然不善陣戰,但卻有著不俗的個人戰鬥技巧,其中很多來自山東半島的,更是摔得一手好跤!

在馬隊的中間,還跟隨著許多輛馬車,上面裝的並不是用於旅途的輜重,而是一卷卷的竹簡。

開啟來看的話就會發現,這些竹簡全部是三川郡去年送來的上計文書。

上面詳細記錄了三川郡各縣的賦稅、人口、刑名等資料。

侯封等人的第一站,就是關中的東大門,三川郡!

在扶蘇的記憶中,大澤鄉起義之後,周文帶著兵馬從這裡直入關中,屯軍在戲縣。

一路之上除了李由據城自保之外,其他的官員基本上望風而降!

所以,整頓吏治就從家門口開始。

扶蘇估計,三川郡送來的上計文書多半是假的,就像後世裡……

如此,妙哇!

只要和當地的資料對不上,就請出王命旗牌,斬了他的狗頭!

為此,侯封還有另外一個使命,那就是巡查學室。

從中間挑選出合格的學子呈送咸陽,透過考核後立刻授予官職。

在扶蘇看來,現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忠臣比能吏重要!

當然了,又忠心又有能力的就最好不過。

除此之外,扶蘇還準備在三川郡開一試點,用於逐步推廣後世的察舉制。

也就是舉孝廉。

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

當然了,後來之所以出現‘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的說法,主要是因為沒有貫徹後面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