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開源(第2/2頁)
章節報錯
不經意間,扶蘇突然感到有些如芒在背。
他轉頭望去,只發現了一隊向他行禮後行色匆匆的宮女。
喲,那個小麥色肌膚的女人身材不錯,小腰一扭一扭的,真好看……扶蘇收回目光,從身邊拿起一卷竹簡看了起來。
這是一名御史的彈劾文書,上面記錄著昨天大朝會上有哪些朝臣行為不端,並且著重記錄了一群博士在偏殿內大聲喧譁的事情。
在竹簡末尾,寫著的是應該按照他們所犯的律條,扣罰多少俸祿的建議。
扶蘇伸出手,接過毛筆,從另一名內侍舉在頭頂的硯臺上沾了沾墨汁,在竹簡上工工整整的寫了一個‘可’字。
這一刻,扶蘇找到了後世無良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快樂。
他拿起另外一份,這是另一名御史送來的彈劾奏疏,兩份奏疏基本類似,但這一份奏疏的末尾,詳細記錄著孔鮒和顏無咎之間有關‘仁’的議論。
孔鮒的言論,讓他耳目一新的感覺。
“先秦時期的儒學果然和宋明時期的不同!”
扶蘇暗暗點頭,回想起自己在宮中藏書室看到的很多儒家典籍,愈發印證了自己的判斷。
而在閱讀了這些第一手資料後,扶蘇完全推翻了自己後世裡對儒家的印象。
比如畫在教科書上的,孔夫子那弱不禁風的模樣……
其實真正的孔夫子身高力壯,武德充沛!
用儒家學子的話來說,就是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也幸好當年的孔夫子沒有稱王稱霸的想法,要不然憑藉著他自身的強大戰鬥力,以及門下七十二賢士,三千弟子,就可以輕輕鬆鬆拉起一支數萬人的軍隊,攻滅一個小國自己做國君應該不難!
而且後世裡網路上還常說孔夫子窮苦潦倒,一生顛簸而鬱郁不得志!
在扶蘇看來,錯的有些離譜。
拋開儒家思想在後世對中國的影響以及其他情感因素,孔子在春秋戰國還是比較勵志的知識改變命運的案例。
孔子算是沒落士人家境出身,因為幼年喪父……
嗯,這主要原因是孔子他爹叔梁紇[hé]生他那年,就已年近七十了。
所以孔子年幼時日子過得緊巴巴了一點,大抵上要靠外祖顏家的資助。
但孔子長大之後,迅速透過效忠季氏走入上層,做官頗有業績,很快就做到的司空這一官位。
在魯定公14年,孔子已經是‘大司寇行攝相事’,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這時候的孔子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法官兼國家總理……
而孔子的俸祿是多少呢?
他在魯國時奉粟六萬, 也就是一年可以有價值六萬石粟米的財物作為年薪!
秦朝的丞相一年只有兩千石的俸祿……
相比之下,孔老夫子是真真正正的富可敵國!
而這是他魯國時的待遇,周遊列國時也大多是這種待遇!
ps:感謝‘番茄炒西紅柿’、‘夜櫻’的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