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馬車(第1/2頁)
章節報錯
扶蘇在草紙上畫了幾筆,隨後想到,秦國的地形複雜,萬一在上坡的時候馬力不足,可能會有溜車的風險,於是決定在車輪後面加一個剎車裝置。
這樣一來,在人力的輔助之下,只要坡度不是太大,正常通行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至於車輪轉向的問題,扶蘇先是畫了一個簡易版的差速器,但隨即考慮到現在的製造工藝,於是決定老老實實的照搬早期四輪馬車。
西式四輪馬車和中式四輪馬車不同。
中式四輪馬車轉向時,主要靠大力出奇跡,硬懟著轉過去。
其主要原因是,整個馬車的結構,類似於一個裝了四個輪子的大木頭箱子,轉向自然不便,車同軌的一個重要原因也在於此。
所以現在的出行方式,主要是兩輪車。
而之後的兩千年中,也沒有大量出現四輪馬車的原因,就在於人口過剩、馬力短缺和道路失修。
雖然秦朝的馳道和後世的大多數的道路一樣,夯土所築,一到雨天同樣泥濘。
但人口卻並沒有後世那麼爆炸,水草豐茂的養馬地也有很多。
這就給了扶蘇一個改良的契機。
四輪馬車的出現,對於個人而言意義並不大。
但對於國家來說,尤其是像秦國這樣一個內陸型國家,意義就非同小可了!
四輪馬車的大載重量,可以大幅降低的陸路運輸成本。
別的不說,單就說為了支援李信出邊塞作戰,北地郡的官倉空了一半,隴西郡的官倉里老鼠都抹著淚走了……
這其中消耗的糧食,大多都是被運糧的民夫吃掉了。
長平之戰更是如此,所以呂氏春秋言,秦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竭。
在扶蘇看來,四輪馬車的出現,不僅有利於運送軍糧,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商品的流通,進而影響到手工業的發展和興旺,生產技術的改進也就有了需求和動力,最終會帶動方方面面的改變!
而早期的四輪馬車,其實很簡單,前兩個輪子裝在一個車架上,後兩個輪子裝在另一個車架上,類似於兩個兩輪車的組合,二者之間用一根豎立的硬軸連線在一起,這樣一來,四輪轉向的問題就可以輕鬆解決。
所謂一點就透,不點不透就是這樣的。
扶蘇畫完草圖,接著又想到,只是改變馬車結構還不行,還需要改變拉車馬匹的系駕法。
中國雖然在四輪馬車的技術上落後,但是我們在系駕法上領先別人的不是一星半點。
此時的西亞、歐洲、北非所使用的二輪馬車,韁繩是固定在馬的脖子上,拉車時馬的頸部受力從而壓迫氣管,很容易窒息,所以馬車速度極慢,這一點也同樣體現在他們駕馭耕牛的時候。
而此時的秦國所用的系架法,奔跑時馬的受力點在肩胛骨處,並不影響呼吸。
所以就產生了另外一個問題,整體過高,急轉彎時容易翻車……
四輪馬車的另一個好處就是,馬匹拉動的並不是車,而是導向輪(前輪)、轉向架之間的導向杆。
扶蘇想了想,再次調整四輪馬車的草圖。
從他腦補中的結構來看,軸栓的撬力跟輪子受的側向力成正比,也跟輪子的半徑成正比。
所以前輪要適量小一些,這樣加入導向機構後,能讓滾動方向跟前進方向一致,減少受到的側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