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引入kpi制度(第1/2頁)
章節報錯
想好了怎麼安排功臣之後,扶蘇重新開啟帛書,思索著該如何安置戰俘。
牧奴好說,反正是奴隸的他們,只要能給口飯,給誰幹活都是幹。
按照馬大鬍子的理論,
奴隸和奴隸主,是天然對立的兩個階級。
根據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一原則,牧奴是可以和秦人和諧共處的。
扶蘇接過韓讓遞過來的竹簡和毛筆,寫下他對於牧奴的處理意見。
繳獲的牲畜依然允許他們放牧,將俘虜他們的妻兒父母發還,編入官奴隸籍,到了歲末的時候,他們放牧的牲畜繁殖率亦或是體格達到一定的標準後,可以賜予他們一個將自己或是家人贖為庶人的名額。
至於標準嘛,秦律中也是有詳細的規定喲!
《廄苑律》中有言,成年母牛十頭,一年有六頭不下仔,罰嗇夫、佐各一甲,甚至把牛餓瘦了,腰圍較之前下降,也同樣會處理相關人員。
搞定牧奴之後,接下來就該處理那些戰俘了。
扶蘇想了一下,覺得還是不要把這些人送到咸陽了。
大冬天的修道路沒有效率,而且也容易感染傷寒,不如把這些人直接發放上郡。
不久前蒙恬送來的奏疏上說,已經在上郡找到了鹽湖,並且派遣駐軍正在採集鹽湖周邊的鹼土。
這是扶蘇在蒙恬走的時候,就交代給他的另外一個任務。
當年紅色旅遊的時候,扶蘇曾坐著大巴車到定邊鹽湖轉了轉,還到359旅的窯洞舊址看了看。
當然了,事後寫心得體會的時候,寫到頭禿……
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定邊鹽湖不像青海湖那樣醒目,扶蘇在秦朝的簡易版地圖上找不到它的具體位置,只能根據大致的記憶,在地圖上畫了個保守估計也要有好幾個地級市那麼大的圈。
據蒙恬的奏疏上說,要不是一小隊尋找鹽湖士兵,想要狩獵那一隻白犀牛,也不會誤打誤撞的發現鹽湖!
所以抓來的羌人戰俘,同樣編入官奴隸籍,送去鹽田採鹽。
此時的大秦雖然保留著奴隸制度,但和馬大鬍子印象中歐洲的奴隸制不同,秦人的奴隸被稱為隸臣,除了沒有人身自由外,可以擁有個人財物以及相應的社會權利。
其中二十等軍功爵也同樣對奴隸生效,他們只要在戰鬥中斬獲首級,一樣可以獲得賞爵,從而擺脫奴隸的身份。
歷史上的章邯,就是靠著奴隸組成的軍隊,暴打了攻入函谷關的起義軍……
而送到鹽田採鹽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不擔心他們會逃跑。
畢竟那是一大片真真正正的鹽鹼地,逃跑和自殺沒有多大區別。
再加上近在遲尺的九原軍,足以威懾到所有心懷不軌的羌人。
扶蘇想了一下,在竹簡上補充寫到,讓李信在羌人戰俘中詳加甄別,把羌人的大小頭人都挑出來之後,再把剩下的俘虜送往上郡。
蛇無頭不行。
沒有了頭人,本就是一盤散沙的羌人就更加不會輕易串聯起來了。
等到發往鹽田之後,再從中挑選出一些‘羌奸’,提高他們的待遇,讓他們協助駐軍管理羌人,把羌人和秦人的矛盾,轉化到羌人奴隸和羌人管理者之間……
想到這裡,扶蘇放下這一卷竹簡,拿起另外一卷竹簡,寫下了有關鹽田的管理制度。
其實也沒有什麼,只是引入了後世的kpi制度,將採鹽工人的收入和採集到的食鹽數量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