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溫湯宮。

扶蘇泡在溫泉中,一手拿著奏疏,一手拿著剝好的橘子。

大冬天的泡溫泉,真是太爽了!當皇帝真好……扶蘇把橘子叼在嘴裡,接過蘸好了墨汁的毛筆,在上面工工整整的寫了一個‘可’字。

“陛下,隴西戰報!”

韓讓從殿外急趨而入,將一卷帛布遞到扶蘇手中。

扶蘇看了一眼上面的日期,發現這是兩天前從羌境傳來的。

他大致估算了一下距離,從那裡到咸陽,直線距離應該在700多公里,鴿子只用了兩天時間,就把情報送到了咸陽。

難怪直到無線電技術發明之前,人類的快速通訊手段,都是飛鴿傳書!

這可比騎馬送信快多了。

扶蘇開啟,發現這是用多張帛布拼接而成。

‘斬首七千又二,虜男丁三萬四千又三十一,牧奴一萬五千四百二十,婦孺六萬八千餘,牛、馬、羊無算。

另,發現匈奴異動,已送急遞至九原城蒙恬處。’

扶蘇合上帛書,呆呆望著房梁出神。

他在思索,該如何回覆李信。

此戰大捷,僅賞田至少要需百萬畝,當然,裡面會有不少的功勞用來抵消欠債或罪行。

不過這不是扶蘇所擔憂的,雖然臨近水源,地勢平坦的田地早就有主了,但是坡地,林地還多,再有這樣的數次大捷,也一樣有土地可用於賞賜。

扶蘇所想的是,能不能換一種賞田的方法,將這些有功計程車兵,安置到新開闢的土地上,用湟中的良田,置換他們家鄉的授田。

嗯,加倍換!

扶蘇在翻看《秦記》的時候,曾注意到,延續自商鞅變法時的授田制,直到始皇帝統一六國之後的第五年,就不再實行了。

取而代之的,是頒佈了一道,‘使黔首自實田’的法令。

既,讓授田不足百畝的平民,自己去按照國家制度規定的數額,自己設法佔有定額的土地,國家不再保證按規定授田。

可是想法是好的,但實施起來卻千難萬難。

扶蘇回顧自己在上郡做監軍時,曾經帶著戍卒們屯田。

如果是平地草原還好,冬天的時候一把火燒掉枯草,春天的時候多耕幾遍,把草根從土裡翻出來,之後再用心調理幾年,荒田就變成了良田。

這樣的田,一人一牛,一年的時間隨隨便便就可以搞定十幾畝甚至幾十畝。

可如果是山坡地,提別是那些遠離水源、且以碎石為主的山地,四五個人一起上,一年的時間能搞出幾畝薄田,已經是很了不起了!

所以儘管朝廷鼓勵平民拓荒,但大多數的平民還是隻耕種自己僅能餬口的一點點田,然後為那些田多的大戶,庸耕(佃農)為生。

與其讓他們做佃農,不如把他們遷到新開闢的疆土去。

如果扶蘇沒有記錯的話,湟水谷地地形相對平坦,流域面積1.6萬平方公里,約合2400萬市畝,摺合秦畝在7000萬畝之上!

而且大多是臨近水源的水澆田!

再加上扶蘇命人打造的鐵質鏵式犁,以及從羌人那繳獲的牛、馬輔助耕田,要不了兩年的時間,那裡就會是一處新的糧倉。

扶蘇略一伸手,等候在一旁的韓讓立刻遞上了一卷竹簡,以及一根吸飽了墨汁的毛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