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主持公道(第1/4頁)
章節報錯
關於王總工被威脅的事情,事情是這樣的:
在復工之後,工地上也要開始搶趕工期了。
按照原來的計劃,要分為三個工區,同時進行施工。
土石方的填築,需要運輸車,把土石方從取料場、或者挖方點,運輸至填方處,再進行路基填築。
以前的時候,蔡志雄是想要做整個土石方工程。
在經過一番博弈之後,他只能做土石方的運輸工作,價格方面,比正常價格要高。
土石方的運輸價格,一般的計量方式,都是按照一立方米的土石方、運輸了多少公里,進行計價。
比較常見的運輸單價有:3+1,3+1.5,4+1,4+1.5等等運輸單價。
舉例:
這個3+1,是3元加1元。
3元,是起步價。是指1立方米土石方,在2公里運輸距離範圍之內的起步價。
1元,則是超出2公里的起步價之後,每增加1公里,則增加一元。
比如,
某段土石方的調配施工中,從開挖土石方點、到填築土石方場地、之間的距離是6公里,按照3+1的運輸單價。
那麼,每1立方米土方的運費就是3+4,也就是7元。
3+4中的3,是在2公里範圍之內的起步價3元。
總距離6公里,在扣除2公里的起步價之後,還剩下4公里,剩下的4公里,也就是4元。
可能有人發現了,按照這種演算法,可以簡單理解為:在公里數上面加1,就是單價。而且還簡單好記,比如:3公里,3+1=4元;4公里,3+2=5元;5公里,3+3=6元。
但並不能這樣算。
因為,在土石方調配中,施工單位都會盡可能的縮短運輸距離,減少成本。很多時候,調配距離都是在2公里範圍之內,甚至1公里之內,只有幾百米的也有。
假如只有1公里,要是按照在公里數上加1計算,也就是單價2元。
但是按照3+1的單價計算,1公里的運輸單價也是3元。不只是一公里,就算只有三百米,也是3元。
一般來說,運輸距離越短,對於施工單位來說更划算。
但是對於運輸車輛來說,距離越短,就越不划算。車子剛剛起步,還沒有跑起來,結果就到了終點。
正因為這種情況,運輸單價基本上都改成了3+1這樣子的模式。
上面說了,這個運輸單價,是每立方米的單價。
在單價模式已經確定的情況下,一車土石方的總運費,還需要運輸距離,以及一車運輸了多少立方米的土石方。
一輛雙橋車,它一次可以運輸的最多土石方工程數量,是可以測量出來的,很簡單的一個計算方式,就是車廂的長、寬、高相乘,所得到的體積。
車廂的長、寬,一般都是固定不變的。
可變的,是高度。
在高度上,很容易會存在一些爭議。有些雙橋車,為了一次可以多運載工程量,可能會在車廂上增加一定高度的擋板。
但不管是否增加擋板,一車可以運輸多少方量,也都是會提前測量出來。
在這輛車子的方量測量出來之後,實際運輸的時候,只需要統計這輛車運載土石方的次數、或者說車數就可以了。
在這種情況下,就可能會存在貓膩。
比如,我這輛車,經過測量計算,我一車可以運輸30立方米的土石方,但是,我實際只運輸20立方米的土石方,那麼,我就白撿了10立方米土石方的運費。
這種情況,在工地上常有發生。
有些想要在私底下掙錢的員工,就可能會和運輸車司機商量好,我今天只運輸了兩百方,你給我按照三百方計算,多出來的一百方運費,咱們二一添作五,一人一半。
假設3+1模式,運距5公里,運費單價也就是6元。
多出來的一百方,也就是多出來600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