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許安然將手中的古樸書籍開啟,細細翻閱起來。

這本書很有意思,是著成於五百年前的一位儒家學者,前半部分是記載了作者自己對儒家典籍的註解,後半部分則是簡略自述了作者的一些經歷。

只是有一點很奇怪,無論是在封面上還是文字中,關於作者姓名的部分都被人用墨水塗抹,只能隱約地看到一個“弓”字旁。

“許閣下若是跟董恆一樣不喜歡儒家文化,可以直接跳過前半部分的內容,直接看作者的經歷自述。”

冷柒見許安然的眉頭一皺,還以為是年紀輕輕的許安然不喜歡看這些繁瑣的儒家學識。

這些文字對於年輕人來說確實太過於複雜。

許安然卻抬抬手道:“這位作者是個真夫子,從他簡短的一兩句話中中就能得知他的見識與格局還是值得一看和細細品味一番。冷柒先生如果著急的話,就先跟董恆討論一下。我稍後再加入你們的談論。”

許安然雖年紀輕輕,但也曾是劍尊的劍侍和記名弟子,從小除了練劍以外,也會多加學習各門各派的經典。

其中儒家經典就是排在第二位,在許安然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話題再說回到那本書籍。

前半部分的內容圍繞“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中的治國二字為重點,作者引經據典多加驗證,似乎是想要對某人解釋自己的治國理政思想。

許安然自認為是一介武夫,但卻依然被這部分內容深深吸引,品嚼甚久以後,才翻開到後半部分。

“如果能早醒五百年,正想跟這位好好認識一下。他的學識絕對能讓我受益匪淺。”許安然在心中默唸。

接著看起了作者的經歷。

姓名不詳,是位男子,宣城本地人。

由於父母早亡且沒有留下什麼家產,所以早年生活相當貧苦,以野草野花為食物。渴了就到溪邊飲一口溪水。

後被冷家之人救濟,照顧他的飲食起居,並將他送到書院中讀書。

天賦與刻苦的雙重作用下,他幸運地考入京都的儒家進行學習。

而就在他打算背井離鄉去京都時,一場奇遇打亂了他的計劃。

幽山。

這是一座宣城附近的靈秀之山,要想離開宣城前往京都,最快的路徑就必須經過幽山。

幽山雖然名字中帶著一個幽字,但其實山本身跟幽一點關聯都沒有,相反是非常適合觀景攀爬的度假良地。

所以他想都沒想就一腳跨入了幽山之中。

本以為會安穩地度過這一段旅程,可這位讀書人卻怎麼都想不到一場奇遇竟然會發生在他身上。

如何碰到奇遇這一點,作者並沒有詳細描繪,只是稍稍提及到了酒。

看到這裡,許安然則是悄悄抬頭看了正在與冷柒談話的董恆,心裡微微一動。

“酒?這裡不正好也有一位好酒人士?”

許安然將這件事默默記下,隨後繼續瀏覽。

據作者這位讀書人所言,這場奇遇的級別可以說是相當高,因為在那秘境之中他先是看到了一口詭秘莫測的井,然後竟然還親眼見到了傳說中的神物--一隻會飛的鳳凰!一隻活著的鳳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