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楊任也遇到了麻煩。

益州軍的三個小魚鱗陣繞過圓陣後一直保持著高速突進的狀態。

前文說了,魚鱗陣是一種較為高階的進攻型陣法,可以看做是變種的錐形陣,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分作若干魚鱗狀的小方陣,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速度較錐形陣稍慢,但最適合步兵突擊使用,唯一的難點是對士兵的要求較高。能保證在突襲的過程不散掉的魚鱗陣才是真正的魚鱗陣。

楊任的水平還是有的,見自己留下的五千兵馬沒纏住益州軍的三個魚鱗陣,且這三陣益州軍奔襲了小半個戰場還保持著陣型不散已是心生疑惑。他看著就在眼前的定軍山不由得搖了搖頭,下令:“全軍都有,停止前進,前軍變後軍,後軍變前軍,布鶴翼陣防禦來犯之敵。”

鶴翼陣和兩翼向前伸展的雁形陣有些相像,但還是有些不同。一般布鶴翼陣都是兵力較多的一方,是一種專供包圍用的陣形。

鶴翼陣中主將位於中央,兩側

(本章未完,請翻頁)

是副將配以較強的部隊,當與敵人對戰時,兩翼可以拉長,進而想辦法將敵軍包圍起來。

楊任的水平還是不錯,現在漢中軍本陣還有不到一萬人馬,而益州軍的三個小魚鱗陣加起來也只有三千人,三倍於敵,布鶴翼陣是最妥當的選擇。

在楊任的催促下,漢中軍本陣很快布好了一個鶴翼陣,就等著三個小魚鱗陣落入陷阱之中。

益州軍的三個小魚鱗陣卻彷彿沒有看到危險一般扎入楊任的陷阱之中,眼看就要衝擊上鶴翼陣最厚實的中心地帶。

楊任大喜,搖動旗幟下令兩翼出擊,這就要將益州軍的三個小魚鱗陣包圍起來。

可就在這時,益州軍的三個小魚鱗陣卻和漢中軍的副將一般臨戰變陣了。只是有一點不同,益州軍只用了幾個彈指的功夫就變陣成功。

三個小魚鱗陣居然糅合唯一,變成一個三千人的鋒矢陣。三員主將各自展開旗幟,看位置正是在鋒矢陣的箭頭和箭頭兩側的箭刃的位置。

“張、冷、劉,難道是?!”

楊任大驚,剛對益州軍的將領有所猜測,就聽聞身後一陣騷亂。他轉過頭,發現自己的後軍發生了混亂。

“這是怎麼了?”楊任大聲詢問。

有人回到:“將軍,您看山上。”

山自然是定軍山。

楊任抬起頭,看著定軍山的山頂,心下大駭。

一直兩千人左右的益州軍高舉“鄧”字旗幟已經立在定軍山的山頭。

“張、冷、劉、鄧?!不好,是西川四將,如此說來,敵軍主將就是…”

楊任終於後知後覺的醒悟過來,他看向剛剛因變陣而混亂不堪的五千漢中偏師方向,益州軍本陣已經打出了“龐”字大纛。

“龐羲!和我們對敵的是東州軍!”

龐羲乃是劉焉託孤的兩位重臣之一,掌管益州軍最精銳的東州軍。劉焉死後,益州數次發生叛亂都是龐羲帶東州軍剿滅。因此東州軍稱得上是劉璋手中的王牌軍隊。

而“張、冷、劉、鄧”指的則是張任、冷苞、劉璝、鄧賢,四人具是勇猛無雙的大將,合稱西川四將。

尤其張任此人,更是有勇有謀。

這次益州軍的出擊就是張任從頭到尾策劃的。

益州軍探哨得知楊任犯邊,一開始只打算在幾個城關據守。比如白水關都督楊懷和葭萌關都督高沛就不打算出擊。

龐羲帶著東洲軍只是恰好在白水關和葭萌關一代剿匪,一開始也不打算出擊。畢竟東州軍往日都駐紮在梓潼,若白水關和葭萌關受到攻擊有救援的職責,可若是擅自出擊總歸還是要受到劉璋責備。但張任的一番話讓他改變了注意。

————

三國小知識:

東州軍顧名思義就是由東州人組建的軍隊,主要兵員為流落到益州的東州人士,主將龐羲也是東州人。所謂東州是對比西州來說的,由於益州位於大漢西南,所以也稱西州,所有西州以東的各州就都算東州。劉焉、劉璋父子統治益州主要就是倚仗東州派士人。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