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南陽之戰(上)(第1/2頁)
章節報錯
南陽對大漢,尤其是世祖光武帝重建之後的大漢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郡。這裡是世祖皇帝的家鄉,是龍興之所,被稱為帝鄉;這裡是大漢人口最多的一個郡,最多時足有240萬人,這還不算各豪門、士族隱匿起來的人口;這裡有大量的可耕種天地,成熟的冶鐵工藝和一定數量的工業人口。
從初平三年開始,張繡就屯駐在宛城,從實際上掌控了南陽。
歸降曹操後,張繡繼續駐紮在宛城。曹操曾想調張繡參加官渡之戰,但因為劉表突然派兵大舉北上,只能繼續將張繡留在南陽抵禦劉表。
在官渡戰敗後,曹操和張繡的關係變得頗為微妙。
一方面曹操扣押了張繡的獨子張泉,讓張泉進入虎豹騎,又封給張繡高官厚祿,基本保證了張繡對朝廷的忠誠。
但另一方面,張繡的這種忠誠並不是對曹操的忠誠。
張繡只是名義上降服於漢帝劉協,和漢中王曹操並不是從屬關係,雖然現在是漢中王輔政,但漢臣和漢中臣多少還是有些區別的。
再加上張繡一直不願入雒陽拜見劉協,曹操勢力對張繡的感官一直停留在藩屬的層面上。
在新政推行期間朝廷也在南陽推動了諸如普及基礎教育、興修水利、推廣新式農具等改革。但改革中涉及最關鍵點的軍事改革和官制改革基本上都沒有施行,縱貫司隸、涼州大修基建工作也沒有展開,只修了一條從武關到宛城的次級大道。
當然,雒陽朝廷也提供給張繡很多的幫助,提供武器錢糧,守城器械,甚至連手榴彈和迫擊炮都提供了一批,還幫助張繡專門訓練了一批士兵。
但一直以來南陽還是如同一個國中之國,在很多方面和雒陽朝廷格格不入,一些在雒陽混不下去又不願投奔袁紹計程車族也來到南陽定居,這些人的存在更使得張繡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不願和雒陽朝廷有太多瓜葛。
幸好後來國安司以煽動叛亂的名義抓捕了這些士族,但已經產生的裂痕是不容易彌合的。
南陽就這樣彆扭的以名義上歸屬曹操陣營的方式存在下來。這裡對司隸太重要了,正守著雒陽的南大門,所以就算彆扭,雒陽也得哄著它。
張繡也知道自己的作用就是幫助曹操抵禦袁紹,再加上袁紹很配合的每年都會派兵去侵襲南陽,這就讓張繡更加的願意站在雒陽朝廷的一邊。他經營南陽十幾年,熟悉這裡的地理,又有幾萬老兵傍身,自負守住南陽不是問題。
且袁紹每次派兵進攻南陽都是偏師,兵力最多的一次還是建安六年冬天,袁軍大將韓/猛帶兵五萬,連同李通的豫州兵三萬,合兵八萬進攻南陽。之後數年,袁軍雖每年出兵南陽,但數量最多一次不過出兵三萬。
張繡還總結出一套經驗。袁軍每次出擊一定會先取舞陰,再試圖攻取舞陰周邊縣,進而包圍宛城。
而張繡只要分兵阻斷袁軍,不讓袁軍的合圍之策成功,拖上幾個月袁軍自然就會退兵。
甚至連出兵的時間,袁紹軍幾乎都不會有太大變化,每次都是十月出徵,次年二月返回。
因而當袁紹軍突然在夏天發兵並攻佔了舞陰、堵陽兩縣的時候,張繡的第一反應這是袁紹軍的佯攻。
(本章未完,請翻頁)
不止張繡,南陽軍上下都是這麼認為。
副將雷敘就道:“將軍,往年袁軍都是冬日出兵,春天返回。這次盛夏就貿然發起進攻,定是佯攻,說不定是哪路偏師為了爭功故意踏入我軍地界。我們何不主動出擊,挫敗敵軍銳氣。”
張繡是老行伍,知道遇到這種敵情不明的情況不能出擊。但他自從在宛城抗擊袁軍,六年來未嘗一敗,每次都能順利擊退袁軍,久而久之便生出一股傲氣,覺得袁軍不過如此。
現在袁紹敢在夏日就進攻南陽,張繡覺得應該給袁軍一些顏色看看。
不過張繡雖決定出兵,但還是比較謹慎的派出了探哨。
探哨回報,袁軍數量在一萬人上下,分兵駐守兩座縣城,看旗幟應該是袁紹的魏國前將軍韓/猛的部下。
才一萬?
張繡瞬間做出決定,出擊!定要這些袁軍看看他麾下鐵騎的威力。
打定主意,張繡留雷敘守衛宛城,親帶大軍三萬奔東北方向而去,打算先擊敗佔據堵陽的袁軍。
行軍不過兩日,張繡帶軍來博望坡前。此地北負伏牛山,南面隱山,西倚白河,為伏牛山延伸於此的漫崗,地勢險要。建安十年,袁軍南下進攻南陽,張繡就曾在此依靠地形優勢狙擊袁軍。
這裡本應是張繡的福地,但不知為何,張繡突然生出一股不想繼續前進的衝動。
另一名副將張先見張繡停下腳步,詢問道:“將軍,為何不走了?”
張繡將心中疑惑道出:“我突然感覺前方有極大的危險,不如我們撤軍吧。”
張先從未見過張繡這幅模樣,奇道:“將軍威名勇冠天下,如何會害怕並未發生之事。再說前方博望坡雖然是一處險地,但就在宛城眼皮子底下,我們一年至少要走上十幾次博望坡,如何這次就覺得危險?”
張繡眉頭緊鎖:“我師曾經說過,武人的直覺最為準確。我現在一想到繼續前進,面板上彷彿有針刺一般的感覺,頭皮更是發麻,定是前方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張先無奈,他不過是個副將,張繡才是真正的將軍。再說張繡對這隻軍隊的掌控力極高,向來說一不二,對他們這些副將的態度也說不上多好,不高興了就破口大罵,幾個月前還沒有理由便將雷敘綁在樹上抽了一頓。
其他幾名副將也都曾遭受過張繡的處罰。若不是張先和張繡有點遠方的血緣關係,說不定也早就捱打了。
“既如此就全聽將軍的,咱們返回宛城,反正這點袁軍也掀不起什麼水花。”
“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