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風帶著一絲絲的涼氣吹拂在大地上,霞光照耀了半邊天空。一隊新兵邁著整齊的步伐跑回營地。

“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

“一二三四!”

領隊的百將操著厚重的涼州口音。還好這隊新兵也大多是從三輔招募而來,聽得懂主官的話語。他們用同樣帶著地方口音的大喊來回應主官,因勞累而略微低落幾分計程車氣也提升了不少。

這隊人後是同樣在奔跑的四十九隊士兵。一共五十隊人馬灑在巨大的操練場上,遠遠的從高處望去就像五十條長蛇一般,散亂中透露出一股整齊的樣貌。

這一期徵募的新兵還是五千一軍之數,類似的新軍每年都要招募兩期,也就是一萬人。從建安十年開始,今年正好是第三年,算上這一期,一共成軍六隻,故被人稱為新軍六部。

六軍三萬人,全部使用王垕編撰的新式操練法來進行訓練。每軍共分五校,一校炮兵,一校騎兵,三校步兵。

新軍六部裝備了最新武器。由於在計劃中這是一隻用於進攻的軍隊。炮兵校的大炮以方便攜帶的迫擊炮和步兵炮為主。

迫擊炮較幾年前精度和射程都提高了不少,但炮彈的威力還沒有太大變化,依然是比禮/花彈強一點的程度。但新學院研製出了包括白磷彈、煙霧彈、照明彈在內的多種特種彈藥,這讓迫擊炮的作用提高了不少。

步兵炮則是在不方便移動的巨炮基礎上改造出來,除了加了兩個輪子能用牲口拉著移動外,射擊精度和使用壽命也提高了不少。這同樣是新學院研究出來的成果。

只是王垕給予厚望的雷/汞和火帽暫時還沒有頭緒,炮彈的威力依然有限。火炮還無法成為主導戰場的戰爭之神。其實王垕也只是知道一個大概的原理,真正能提高火炮威力的是冶金科學,在他的指導下大漢的科技樹已經歪了。

除了火炮訓練,炮兵還需要進行最基礎的步兵訓練,要學會使用長槍、刀盾、手/弩、手榴彈等中近程/武器。

騎兵校的騎兵都是一騎雙馬的配製,全部都是輕騎兵,便於機動作戰,裝備有騎槍、馬刀、手/弩、手榴彈等常規武器。王垕還和馬鈞一起設計了一種便於騎兵使用的小炮。這種炮基本就是步兵炮的縮小版,但比迫擊炮要大,同樣有輪子,使用一匹馬就能拖拽。但由於炮架使用了全新的懸掛裝置,小炮可以適應較高的移動速度,能夠在戰場周邊機動。同時小炮為了保證射程其炮管較一般的步兵炮還要長,能將炮彈射出一千三四百步,就是壽命較普通的步兵炮要短很多。曹操看後很是滿意,根據其能夠自由機動的特點將這種小炮命名為自動炮。

這…

王垕覺得很贊。

三校步兵是負責打硬仗的主力。按照戰場作用分為使用百刀著重甲的攻堅兵,使用刀盾的近戰兵,使用長槍的護衛兵,使用手榴彈的擲彈兵,使用弓和短劍的弓箭兵,另外每校還有一百名裝備了新武器火統的火統兵。

只是王垕設計出的

(本章未完,請翻頁)

火統威力雖然還行,但射程和精度都著實讓人無法接受,同時由於工藝的原因經常會發生事故,乃至於有一段時間曹操都看不過去,想要取消這個兵種。

最後還是王垕堅持一定要在新式軍隊中留下火統兵,他稱火統兵才是未來士兵的發展方向。

曹操冷靜下來,仔細的回想王垕的說辭,發現火統兵確實有比其他兵種更大的優勢。

炮兵屬於技術兵種,不識字,不懂數術就不能成為一個好炮兵。新軍的六校炮兵大部分都來推廣教育後鄉學畢業的學生。

騎兵需要從小就會騎馬,新軍的騎兵幾乎都來自涼州。

步兵也不好練。一個成熟的弓箭兵至少需要鍛鍊一年的時間。百刀手、刀盾兵、擲彈手同樣需要長時間的鍛鍊。而由於每個人的天生條件不同,十個人才會出現一個人適合培養成弓箭兵。

同樣是遠端攻擊兵種,火統兵沒有任何先天條件的限制,且訓練時間短,最短三個月就能形成戰力,又沒有弓箭手不能持久的弱點,槍管若是太熱一泡尿澆上去就行。只要能將火統的產能提高,改善工藝,不再經常炸膛,短時間大量培養火統兵確實能改變戰場的格局。

對了,還有就是製造。

一把好弓需要至少三年的製作週期,而雖然火統的產能有限,但卻有大規模製造的潛力。

明白這些,曹操轉而支援不受人待見的火統兵。

但從近兩年曹軍東線和袁紹軍不斷髮生的摩擦來看,幾隻新軍並沒有比舊軍隊強上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