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七尺劍(第2/2頁)
章節報錯
如今北伐剛剛取得一點成就,兩派人再次爭吵起來。
孫權知道謀權必須保持平衡,前幾年他一直在“忽悠”江東派出人出力,極大的削弱了江東士族的實力。而淮泗派雖然也有一定的損失,但畢竟剛剛拿回一部分土地,正是勢頭正旺。
所以該幫誰,該削誰一目瞭然。
但孫權不愧為謀權的大師,他沒有直接透過政令的方式來強令淮泗派讓出利益,而是選擇了另一個方法——築城。
這次他選擇在秣陵以西的石頭山築城,故名石頭城。
石頭城和京口一東一西將秣陵夾在中間,一些心思活絡之人的便想法多了起來。
孫權的親信,出身吳郡四姓的顧雍上表請孫權遷治所到秣陵,所用的理由便是秣陵有天子氣。
還不帶淮泗派眾人有什麼反應,孫權立刻同意遷移治所,還大張旗鼓的改秣陵為建業。
秣陵本就是吳郡治所,又是江東最大的城市,之前也不是沒有人提議孫權將治所遷移至此。但為了限制江東派的實力,孫權從來沒有答應。
可這次孫權卻突然宣佈將治所改至秣陵,還改了“建業”的名字,江東派士氣大增,淮泗派中如魯肅、步騭、諸葛瑾那種心思活絡之輩也就明白了孫權的意思,找到淮泗派其他人,主動割裂一部分利益讓給江東派士族。
如此,一場內部的政治危機就這樣輕描淡寫的化解了,兩派中不乏智者,事後只覺得孫權深不可測,之後再發生什麼事情剋制了很多,反倒促進了孫氏集團內部和諧。
孫權其實還是喜歡京口,這裡那裡才剛剛建好沒幾年。不像建業,看著城池不小,
(本章未完,請翻頁)
百姓卻沒有幾個,宮殿也是年久失修。
但為了維持內部的平衡,孫權還是來到建業辦公。
這幾年孫氏集團整體是向上的趨勢,和曹操、劉備的聯盟使得孫權能夠用全部力量來進行北伐。南方的太史慈很好的約束了南方的山越,還成功抵擋住交州士燮的幾次試探性進攻。
但也不全是順心事。
首先是貿易逆差連年變大。江東不像蜀地一般擁有各種豐富的特產,唯一能拿得出手的特產可能也就是產量還算可以的糧食。若不是能將蜀地特產倒賣至海外,孫權又及時仿製了劉備的大額貨幣,連年北伐的孫氏集團說不定早就財政崩潰。但無論是當“倒爺”還是造大額貨幣都只是治標不治本。
貿易的問題又導致了和劉備勢力的邊境摩擦逐漸增多,年初甚至發生了士兵越界到劉備統治區屠殺劫掠百姓的惡性/事件。若不是負責西部邊境的校尉黃蓋處理迅速,立刻將犯事計程車兵斬首,而黃蓋本人又是荊州人,和荊州士族多少能說上話,關羽說不定就要帶兵攻過來了。
孫權專門為此事向劉備寫通道歉,但隨後還是調程普、韓當、潘璋、徐盛、陳武等將帶兵增員西線增強防禦。
還好劉備是明事理之人,他留在荊州輔佐關羽的諸葛亮又是孫權身邊重臣諸葛瑾的親弟弟,這次的邊境摩擦沒有爆發成真正的衝突。
除了和劉備勢力之間的問題,孫權還有另一件大事急需解決。先後被孫策、孫權兩兄弟信任,委以南方事的大將太史慈突發急病病逝了。
孫權手中捧著一柄長劍,面無表情的詢問前往報喪的官員:“子義(太史慈字)的遺言真是這麼說的?”
那官員為孫策早年安插在太史慈身邊,乃是孫氏的心腹,登時行禮道:“請主公相信我。”
孫權拔出長劍,看著冰冷的劍鋒:“這還是我兄長當年用過的長劍,為表示對太史慈的敬意專門贈給了他。真沒有想到,太史慈的野心竟是如此之大。‘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太史慈想要做帶七尺劍的天子,想來是看不起這普通的三尺劍了。”
那官員道:“可需要將太史慈的家人全抓起來。”
“抓起來做什麼?我是那種沒有雅量之人嗎?”
孫權將長劍插入劍鞘,扔給官員:“交給太史慈的兒子,告訴他,他們太史家要世世代代為我孫氏做持劍之人。”
官員走了,孫權一人獨自坐在高坐上。
“七尺劍啊…天下男兒又有哪個不想要呢?”
————
三國小知識:
1、歷史上京口是208年修建,濡須塢則是211年修建,石頭城也是211年開始修建。
2、太史慈和孫策、孫權的關係比較像劉備和劉表的關係。太史慈的手下包括當初跟隨劉繇的一些文武大臣,還包括一些被孫策屠殺的江東士族。理論上太史慈應該算一個獨立的實力。當然,由於太史慈早死,而好巧,兩年後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大破曹操,那些劉繇、太史慈留下的文武一下就認清了形勢,真正的歸入到孫權麾下。
(本章完)
7017k